“羊城新鄉賢”讓廣東音樂傳遍海內外
番禺是廣東音樂發祥地之一,鐘村則是重要的粵劇粵曲之鄉。
現任中國當代藝術協會副主席的盧國堯扎根鐘村,為本土音樂文化傳承耕耘半個多世紀,創辦鐘韻樂社階梯式培養了一批又一批人才,日前榮膺2020年“羊城新鄉賢”。他說:“我已經老了,文藝還需繼續傳承下去,特別是老祖宗留傳下來的那些藝術魂寶,不能在我們手上失傳斷送。”
鐘情粵曲,創作連年不斷成長于20世紀50年代農村的盧國堯,經歷過文化生活匱乏的時代。青少年時代,他經常收聽廣播,接觸到廣東音樂粵劇粵曲,深深被這傳統藝術所吸引,便與音樂戲曲結下了不解之緣。之后,他苦學高胡演奏技巧,開始了屬于自己的粵劇曲藝人生。
長期以來,盧國堯潛心創作。他深知藝術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在30余年的基層工作中,他多次放棄晉升機會,以便讓自己有更多機會貼近群眾、體驗生活,連年不斷創作更多有時代氣息的新作品。他創作了一大批曲藝精品,其中廣東音樂的代表作有《春滿園》《水鄉金秋》《翠坪夕照》《冬云》《禺山情》等,曲藝代表作有《育花人》《擒虎記》《道同斬元邦》《關天培血濺虎門》《賭穴葬嬌魂》和小粵劇《辟邪冶鬼》《彌月》《白粉仔情緣》,還有少兒神話粵劇《八仙度禺山》等近百件精品力作,多次獲省、市大賽殊榮。
1996年,盧國堯主編出版《粵曲匯編》,開創了廣東省粵曲工具書出版的先河。盧國堯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其傳略被收入《中國曲藝大辭典》《盛世中華》《世界名人錄》等辭書。他領導的鐘村鎮文化站先后榮獲“中國曲協創作基地”、“廣東省特級文化站”、“廣東省(粵劇曲藝)之鄉”、“省曲協活動中心”和“廣州市文化先進鎮”稱號。
2007年退休后,盧國堯退而不休,依然鐘情于音樂戲曲文化,為振興廣東音樂、粵劇、曲藝,投身在這個文藝大舞臺之中,繼續發出光和熱。他和音樂知音者協力于2012年創立廣東音樂聯誼會,填補廣東音樂的項目空白;2013年,按省曲協要求開展送戲下鄉活動,他帶領省曲協活動中心,以鐘韻樂社為骨干,送戲到順德、中山、佛山、南海、廣州等地,當選省曲協優秀惠民工作者;2014年,《盧國堯作品集》出版,《鐘山之歌》《粵韻星輝》《鐘韻藝苑》《盧國堯廣東音樂新作品》共135萬字,深受海內外僑胞喜愛;2016年,受番禺區文聯的委托,番禺區音樂家協會組建成立,盧國堯擔任協會主席……扎根本土,弘揚嶺南文化鐘韻樂社創辦于20世紀70年代,盧國堯擔任鐘韻藝術團團長,40多年來持之以恒地開展廣東音樂、粵劇、曲藝活動,長期訓練輔導,通過參加各級的比賽和展演活動,階梯式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獲得200多個獎項,演唱曲目屢在電臺、電視臺播放。鐘韻樂社從名不見經傳到小有名氣,至今馳名廣東及港澳地區。
早在1996年,盧國堯和省、市專家一起在鐘村鎮舉辦了連續三屆的廣東民間樂社現場研討會暨社困展演活動,其中2005年升級易名為“GOA·廣東民間樂社論壇”,吸引廣東、廣西、香港、澳門等12個地區共40多個團隊前來鐘村參加戲曲交流展演晚會共18場,在國內外廣負盛名。
2002年至2017年,他在番禺市橋街、鐘村街、石壁街等地舉辦多場廣東音樂戲曲作品欣賞會,為家鄉人民送來優質的視聽盛宴,讓大家感受到嶺南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他領導的鐘韻樂社,不僅在弘揚廣東音樂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且在振興曲藝方面也做出了很大貢獻。樂社創作和表演的曲藝節目,既娛樂了群眾,陶冶了性情,也成了珠江三角洲居民不可或缺小的精神寄托,鐘韻樂社從而成為這一地區的模范“私伙局”。2008年,時任中國文聯副主席、曲協副主席姜昆來廣東調研,來到番禺鐘韻樂社,他動情地說:“這種精神很感人,私伙局真是大公無私,廣東音樂很迷人,鐘村文化很感人!”
傳承曲藝,桃李滿天下“我已經老了,文藝還需繼續傳承下去,特別是老祖宗留傳下來的那些藝術魂寶,不能在我們手上失傳斷送。否則我們就成了罪人。因此,我必須盡己所能,多培養新人,讓他們來挑大梁。”盧國堯大力培養新秀,不遺余力扶持新人。他一方面培養年青曲藝人員,一方面培養青年樂手,使鐘韻樂社生機勃勃、人才輩出,先后輸送李池湘、盧少環、區麗卿、陳杰漢等多名優秀人才進入專業戲曲團隊。
退休后,盧國堯將自家四樓騰出,設立了一個曲藝活動場所作為“廣東省曲藝家協會活動中心”基地,每逢周三、六晚組織排練活動,培養了一大批青少年曲藝新人,在2008至2017年期間,每逢參加省、市的廣東音樂或曲藝比賽均獲金獎或銀獎。
為了進一步傳承廣東音樂,培養音樂新苗子,年逾古稀的盧國堯不辭勞苦,編寫了廣東音樂和粵曲小調教科書,到學校任教,傳授樂理知識,指導學生學習二胡、阮琴等傳統民族樂器,并組建了“韋弦民樂社”。為了讓學生感受廣東音樂魅力,他還搭建學習成果的展示平臺,聯合鐘韻樂社、番禺民樂隊與韋弦民樂社參加省、市音樂曲藝大賽、學校每年一度的藝術節和經常舉辦向社會、向家長匯報演出等一系列活動,吸引一批又一批家長和觀眾加入廣東音樂粵曲愛好者隊伍中去,“小手牽大手”既培育青少年學習曲藝,又牽動更多觀眾關注廣東音樂,竭力弘揚傳統文化。
他出生在這片土地,成長于這片土地,鐘情于這片土地。這片土地給予了他深厚的人文關懷,他為這片土地譜寫了最美的樂章。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