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音”如梭》上海輕音樂團成立35周年紀念音樂會舉行
84歲的歌唱家、上海輕音樂團創團團長朱逢博姍姍來遲,會場上響起一陣掌聲。十幾天前,因為排演《光“音”如梭》音樂會,她不小心閃到腰,但仍堅持來參加11月23日上海輕音樂團成立35周年座談會。話筒遞給她,她卻遞了出去:“想跟團里年輕的同志們交交心,上海輕音樂團35年了,前途在哪里?”接任上海輕音樂團團長不到一年的董德平也在思考:“能再創當年的輝煌嗎?”
《光“音”如梭》是上海輕音樂團成立35周年紀念音樂會,朱逢博登臺演唱了時代金曲《橄欖樹》《金梭和銀梭》,79歲的屠巴海登臺指揮了他創作的新作《中國志向》,遠在海外的64歲歌手沈小岑也隔空演唱了她的成名曲《請到天涯海角來》。這場一票難求的音樂會,讓觀眾穿越時空,回到上海輕音樂團的輝煌年代。
“如此火爆的音樂會現場并不多見,觀眾們從頭到尾如此飽滿、投入的場面也很難得。很多當年的金曲引發了觀眾的共鳴、感知和回味,就好像穿越到了年輕的時光。35年來,上海輕音樂團如同一條奔騰的河流,從未停息。”上海市文聯副主席滕俊杰回憶。與此同時,他和座談會的嘉賓們都拋出同一個問題:經歷過35年輝煌和低谷的上海輕音樂團,如何再出發?
有昨天的明星,如何培養未來的明星
1986年,上海輕音樂團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誕生,成為中國首個輕音樂團。屠巴海回憶,在1986年的“上海之春”,輕音樂團獻演了《萬紫千紅總是春》專場音樂會,盛況空前。創團初期,樂團曾在全國各地巡演,無論去哪兒都是一票難求。
創團初期的上海輕音樂團
從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因為港臺流行歌曲和《黃土高坡》等西北風流行歌曲的沖擊,樂團演出機會越來越少,一度只有舞美工程部還活躍在各類演出中。直到2009年轉企改制,2010年上海世博會演出場次激增,輕音樂團才重新“活了過來”。
在輕音樂團35周年音樂會上,聽到84歲的朱逢博登臺演唱《金梭與銀梭》,文藝評論家毛時安感嘆:“現場沸騰了,就好像昨天的明星,在今天又燃燒起來”。可是,光有“昨天的明星”并不夠,如何培養今天的明星和未來的明星?
《光“音”如梭》音樂會上,朱逢博與錢慧萍登臺演唱《橄欖樹》《金梭與銀梭》
毛時安指出,世界三大輕音樂團——英國曼托瓦尼樂團、法國保羅·莫里亞樂團、德國詹姆斯·拉斯特樂團曾紅極一時,但如今都已成為一段音樂記憶,可見業態的變化和競爭的激烈。“上海輕音樂團要在未來繼續創造輝煌,就需要培養未來的明星,創作出反映當代年輕人生活的好作品。”
年輕時的朱逢博
如何培養未來藝術家?上海市重大文藝創作領導小組副組長吳孝明認為,一定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明確定位,差異化發展,靠創新的機制把有才華的年輕人吸引進來,靠好歌、好曲推動年輕人的成長;借助互聯網的影響力,提升好演員和好作品的知名度。
傳承與創新,為城市文化的發展做貢獻
去年剛剛加入上海輕音樂團的俞璟安,是上海輕音樂團的青年指揮。從前學習交響樂的他,進入樂團后開始接觸電聲樂隊,在《光“音”如梭》音樂會里,他獲得許多新體驗。“這臺音樂會有很多創新之處,也給了年輕人很多機會。輕音樂團就像一個家一樣,讓我感覺很溫暖。”
2016年加入上海輕音樂團的歌手黃曉,早在學生時代就聽過朱逢博的傳奇,多年后加入樂團,也推出了《書香滿中華》等反響不俗的作品。黃曉說:“我想我們要做的,就是腳踏實地,傳承好前輩的精神,齊心協力講好中國故事。”
《光“音”如梭》音樂會
“上海輕音樂團這個老品牌亟待擦亮。”上海戲劇家協會副主席劉文國認為,作為中國目前唯一的國有輕音樂團,擁有老中青三代歌唱家,還有樂隊和幕后工作人員,具備良好的基礎。“一個團能不能續寫輝煌,最終要看是否能推出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兼具的好作品,原創應當是立團之本。”
上海大學海派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陳東認為,上海輕音樂團要再創輝煌,必須傳承好老一輩藝術家“敢為人先”的勇氣,一方面向前輩致敬,一方面向未來出發。在她看來,要出明星、出作品,不能單兵作戰,一定要打組合拳,推出一批有風格、有特色的代表作。她還建議幾年前從浦西搬去浦東的輕音樂團服務好浦東眾多年輕白領,推出他們喜歡的組合和作品,為城市文化氛圍的營造做出貢獻。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