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國際箏樂學術交流季論壇及研討會在線上成功舉辦
本次箏樂學術交流季以學術交流為宗旨,以學術研討為內容,共舉辦“箏承國學”——紀念曹正百年誕辰學術研討會、“一帶一路”國際箏樂論壇和12場“一帶一路”箏樂學術交流論壇,向世界展示中國箏樂理論研究的豐碩成果,展現中國箏樂文化的無窮魅力。
“箏承國學”——紀念曹正百年誕辰學術研討會
11月16日上午,“箏承國學”——紀念曹正百年誕辰學術研討會在線上舉行,曹正女兒、學生及生前好友、同事齊聚云端,共同追憶與緬懷曹正先生。論壇由中國音樂學院國樂系林玲教授主持。
曹正之女田力深情地回憶了自己父親嚴謹治學的一生,使與會者真切感受到曹正先生對古箏事業(yè)的無限熱愛。
中央音樂學院李萌教授、曹正學生張旗、中央民族歌舞團金利子、中國音樂學院校友趙群、駱玉珠(由林玲代讀)、上海音樂學院教授郭雪君從曹正先生受教者的角度,追憶了跟隨先生習箏、相處的點滴往事,表達了對曹正先生的感激、敬佩與緬懷之情!
中央音樂學院教授周青青從古箏演奏家、古箏教育家和音樂文化研究者三重身份出發(fā),講述了曹正先生的成就與貢獻。
中央音樂學院教授錢茸在發(fā)言中總結了古箏藝術事業(yè)發(fā)展的兩次跨越以及曹正先生在古箏藝術發(fā)展中的三大功勛。
中國音樂學院教授王中山從演奏、教學、理論研究、樂器改革、古箏的普及與推廣等方面總結和回顧了曹正先生為古箏事業(yè)所做出的卓越貢獻。
揚州大學藝術學院副研究員傅明鑒從箏史研究、古箏教育、地方流派發(fā)展等諸多方面,對曹正先生的藝術貢獻進行了較為全面的總結。
中央音樂學院教授周望、汕頭市音樂家協(xié)會主席林喬、潮汕古箏演奏家黃楚英分別簡述了曹正先生對陜西秦箏、潮州箏等地方流派發(fā)展的關注與支持。
揚州歌劇舞劇院國家一級作曲戈弘、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樂器改革制作專業(yè)委員會會長豐元凱紛紛講到在曹正先生的殷切期盼與諄諄教導下,古箏樂器制作業(yè)欣欣向榮的景象。
武漢音樂學院副教授吳青講述了曹正先生對湖北古箏事業(yè)的極大推動作用。
參會者圍繞曹正先生的演奏、理論研究、教學、普及與推廣等方面,全面總結了其光輝燦爛的藝術生涯,為參會者生動形象地刻畫出一名藝術家無私坦蕩的胸懷和“甘做人梯”的崇高品格,展現出曹正先生作為中國老一輩音樂教育家、中國音樂學院建院教師之一,為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弘揚與發(fā)展所做的卓越貢獻。
“一帶一路”國際箏樂論壇
11月17日上午,來自中國音樂學院、中央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等音樂院校,中國藝術研究院、北京師范大學、天津茱莉亞學院等高校、人民音樂出版社、上海民族樂器一廠有限公司以及來自日本、韓國、越南、蒙古國、新加坡、加拿大、美國的演奏家、作曲家、音樂學家等二十余位音樂界專家參與了本場論壇。論壇在線上舉行,會議由武漢音樂學院副院長高雁教授主持。
中央音樂學院原院長、教授王次炤從古箏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出發(fā),提出古箏是一種具有國際影響且最能體現中國傳統(tǒng)文化特色和中華美學精神的音樂表現形式。
中央音樂學院教授張伯瑜對古箏藝術的地域化發(fā)展與國際化傳播發(fā)表了頗具意義的觀點。
中國音樂學院教授劉嶸以學生的策展說明了東亞箏類樂器的同源與異變,對當代“一帶一路”文化語境中箏樂研究提出了新的看法與思考。
中國音樂學院教授楊紅闡釋了草原視野下,中、蒙、俄三國箏樂藝術的源遠流長。
中國音樂學院副教授王先艷詳細論述了世界傳統(tǒng)箏樂學習中的四重境界。
《人民音樂》副主編張萌從當代民族音樂發(fā)展的角度發(fā)表了自己的見解。
北京師范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與發(fā)展中心助理研究員芮子晶探討了在一帶一路視域下中、蒙兩國的箏樂藝術交流。
中國音樂學院教授畢明輝、副教授李麗敏、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王英睿均在發(fā)言中闡明了箏在我國對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以及箏樂在東亞、東南亞的影響力。
上海民族樂器一廠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國振從民族企業(yè)家角度論述了上海民族樂器一廠有限公司為弘揚中國樂器文化在海內外的推廣做出的努力。
作曲家、上海音樂學院教授何占豪闡明了自己創(chuàng)作古箏作品的初衷和想法。
中國新藝術音樂作曲家、來自德國的老鑼分享了自身對古箏作品創(chuàng)作的理解。
天津茱莉亞學院院長徐昌俊教授闡述了中國作曲家創(chuàng)作中國器樂作品這一義不容辭的使命和責任。
中央音樂學院教授郝維亞簡述了箏在音色、表現力以及演奏技法等方面的獨特魅力。
東京藝術大學邦樂系教授萩岡松韻、韓國中央大學教授金日倫、越南國家音樂學院前傳統(tǒng)器樂系主任Đỗ Thị Phương Bảo、蒙古國音樂舞蹈學院雅托噶專家額爾敦分別講演結合地展現了自己國家類箏樂器的歷史發(fā)展和演奏特色。
新加坡琴箏學會會長尹群、古箏演奏家范上娥、李煒、王昌元介紹了古箏在新加坡、加拿大和美國的發(fā)展狀況和自身的教學感受。
本場論壇對中國箏的國際化傳播與發(fā)展進行多維度、多角度的交流與探討,展現了全球豐富多元的箏樂藝術體系。
“一帶一路”箏樂學術交流論壇
11月15日-17日下午,“一帶一路”箏樂學術交流論壇在線上舉行,每日下午各設四個分論壇,共十二場。
論壇精選百余篇具有前瞻性和創(chuàng)新性的文論,共設置了“古箏歷史與發(fā)展研究”“現代作品及創(chuàng)作研究”“古箏演奏技法”“記譜法及表演研究”“曹正及箏樂名家研究”“古箏教育與教學方法研究”“古箏流派及審美特征研究”“樂器學研究”“古箏國內與國際化傳播研究”“其他特色研究”九個議題,力圖全方位、多角度地觀照箏樂藝術,梳理箏樂的歷史發(fā)展脈絡、解讀當代箏樂作品的藝術內涵、探究古箏流派及其審美特征、探討箏樂教育教學體系等等,并將其置于全球化的視野下,審視我國古箏藝術的國際傳播和當代傳承與發(fā)展。
百余名來自國內各大院校的教師、學者、作曲家、藝術家及業(yè)內專家均進行了具有真知灼見的發(fā)言。本次論壇以不同領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展現了當代箏樂藝術理論研究的豐碩成果與最新動態(tài),拓展了箏樂理論研究的發(fā)展空間與研究視角。箏樂學術交流論壇的參與人數之多、研討領域之廣,充分顯示出當代箏樂理論研究已經成為學界廣泛關注的熱點以及學者們持續(xù)研究的重點。
本次“一帶一路”國際箏樂學術交流季系列論壇與研討會充分展現了箏作為中國古老彈撥樂器的深厚文化底蘊與強大包容力,也展現了箏作為中國對外文化交流重要方式的國際性與全球性;顒右宰窇浿袊魳穼W院建院教師曹正先生、探討箏樂藝術的千年傳承、傳播與當代發(fā)展等實際行動踐行了“承國學、揚國韻、育國器、強國音”的辦學理念,同時也使老一輩音樂教育家們的藝術理想再放時代光芒,對推進中國音樂教育、弘揚與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深遠意義。
來源:國樂系、中國樂派高精尖創(chuàng)新中心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