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劇目不衰的原因——談音樂劇《趙氏孤兒》的改編
徐俊導演創作的音樂劇《趙氏孤兒》在上海、杭州、蘇州等15個城市演了43場,場場爆滿,且觀劇大多是30歲左右的年輕人,這確實令人欣喜。
《趙氏孤兒》作為中國傳統戲劇最為經典的劇目,幾百年來不同劇種都演過。光保存下來的版本就有100多個。近年來,京昆、越劇、電影、話劇甚至木偶劇都仍在不斷改編,把它重新搬上舞臺。可見其戲劇魅力的經久不衰,不是許多新劇可以達到和超越的。徐俊導演或許深知傳統戲劇的奧妙和局限,這次用年輕人喜歡的音樂劇作為媒介,把一出偉大的中國戲傳遞給了年輕一代,讓他們感動,讓他們對人性的叩問有所思索,這便是最大的成功。
音樂劇以歌舞的形式表達為主。但在《趙氏孤兒》在這部劇中,緊緊抓住觀眾的相信仍是戲劇本身的故事和人物的矛盾沖突。徐俊導演這次改編的一個重要貢獻是加入了兩個孩子的視角。首先是被殺嬰兒的幽靈自始至終伴隨著父親,對父親為完成公主托孤的承諾不惜犧牲兒子生命提出質疑:難道對自己兒子的愛和撫養不是更大的承諾么?這一質問是有震撼力的,不僅加深了對主角程嬰人性的挖掘,也對原作主題的深化做了現代性的探索。另一視角是長大后的趙氏孤兒,他了解了真相,面對養父愛恨交加,最后逼養父自殺不成,懷著恐懼一刀殺了屠岸賈,既報了殺父之仇,也解了殺嬰之痛。所以唱詞中把他稱為“屠殺之子、復仇之子”也是頗有深意的。這樣的改編在之前的劇種都沒有過,這是音樂劇《趙氏孤兒》對這出中國傳統經典劇目的創新之處。
當然,作為一個成熟的作品來看,這個劇還是有些地方值得商榷的。全劇3個多小時顯得太長。尤其是下半場,“畫廊回顧”“禁宮見母”似無必要,有重復、累贅之感。由于下半場主要的戲集中在趙氏孤兒身上,程嬰反而成了配角,只是在最后哭墳時再拉回強化一下。整個戲似講了兩個故事:上半場是程嬰重承諾舍子救孤;下半場則是趙氏孤兒尋根復仇。兩者之間在結構上顯得有點松散,戲劇矛盾沖突也缺乏有機統一。主角的游移使得主題也不夠清晰:究竟是要探索程嬰重承諾而棄子的倫理命題,還是要表現趙氏孤兒克服恐懼刺殺養父的復仇心理?從幾百年來《趙氏孤兒》的改編來看,無論怎么改,程嬰的主線始終沒有變,戲劇的矛盾始終圍繞程嬰展開,程嬰內心的痛苦、沖突也是最打動觀眾的地方,也是各劇種唱詞最為用功、出彩的部分。這說明中國民間看重的是一個草澤醫人重承諾的故事,而不是“王子復仇記”。正如已故著名學者王元化先生所說,中國的戲劇有大傳統和小傳統,大傳統就是中國人的倫理、道德、價值觀。顯然,中國人觀念中并不很看重復仇。海外有些評論家把《趙氏孤兒》比作“東方的《哈姆雷特》”,其實并不準確,他們僅僅把程嬰的戲當做了一個過程,忽視了這個悲劇的震撼力與《哈姆雷特》的不同之處,說明他們并不真正懂得中國文化。
近年來,有些劇作對《趙氏孤兒》的改編有意突出趙氏孤兒,把他作為主角,程嬰則成了一個無法操縱自己的小人物。這種創新對一部經典傳統劇可能會有傷害。在如何弘揚傳統和創新的問題上還是需要好好思考、討論。期待音樂劇《趙氏孤兒》能越改越好,在傳承的路上結出碩果。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