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廷樂師,音樂代表修養的高度
子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
興:起也,會意字。甲骨文的“興”字中間部分像個兩頭各有兩個短把的石盤,盤的兩段都有兩只手,像以手一齊把石盤舉起來。這也就是“興”的本義:“舉起”。
如《詩·小雅》:“夙興夜寐!庇秩纭抖Y·中庸》:“國有道,其言足以興!
興后延伸指開始、啟動、創立、興起,如《詩·小雅》:“天保定爾,以莫不興”。
興也延伸指旺盛、興旺、流行等,如:“百廢待興”,如孔尚任的《桃花扇》:“俺院中規律,不興拜堂,就吃喜糖吧!”
興也可以作動詞,意為使興盛,如“興邦濟世”。
興也可以作為名詞,讀第四聲,指興趣、興致。如《禮·學記》:“不興其藝,不能樂學”。《殷仲文詩》:“獨有淸秋日,能使高興盡!
詩:心志也,形聲字,最早見于戰國文字,從言從寺,寺原指操持,后延伸指操持雜務的近侍內臣,即寺人,如《洛陽伽藍記》:“太后臨朝,閽寺專寵”。
寺人是朝廷官員,所以又延伸指官署、朝廷等有法度的地方,如《說文》:“廷也,有法度者也”!稘h書注》:“凡府廷所在,皆謂之寺!
西漢建立“三公九卿制”,三公的官府稱為府,九卿的官府叫寺,即“三府九寺”。后來寺也指寺廟。
言和寺結合,原指祭祀中伴隨著某種動作、音樂、歌詩和舞蹈的一種特定行為。后延伸指把心中的思想表達出來的語言。
《詩·國風·關雎序》:“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毛詩·序》曰:“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薄稌に吹洹罚骸霸娧灾!
《前漢·藝文志》:“誦其言,謂之詩。”《舊唐書·經籍志》:“詩以紀興衰誦歡!
“詩”也指“文學的一種體裁即“言說心志、抒發情感的押韻文字”。
詩也指樂章,《荀子·勸學篇》:詩者,中聲之所止也。
詩后延伸至比喻美妙而富于生活情趣或能引發人強烈感情的事物等。如“活得和詩一樣”。
周王室曾派太師尹吉甫去各地搜集民間詩歌,總共大概有三千首,孔子為了教學,曾從其中選了305首作為教材,被后人稱為《詩經》,由于各種原因,除了這305首,其余皆已遺失。
全文理解為:
孔子說:“從學習《詩》開始,把禮作為立身的根基,掌握音樂,使所學得以完成!
孔子在本文提出了從事文化教育的基本程序和三方面內容:詩、禮、樂,詩指詩書,也就是文化知識,詩書可以啟迪心智、陶冶性情,使人懂得人生的真義。
禮就是行為規范,學好禮,才有健全的人格,才能卓然自立于社會群體之間。“樂”則陶冶情操。
也就是說,在詩書和禮都學好以后,再用音樂來熏陶,人格的修養才得以完成。音樂代表修養的高度。
情操就是思想情感的操守,情操高尚的人,感情專一,有求知欲、有意志力,有公德心和愛國心,有審美情趣。
既然音樂可以陶冶情操,那么,學了音樂的人情操都很高尚嗎?事實上不是這樣,為什么呢?因為很多人沒有“詩”和“禮”的基礎,直接學音樂,這樣“成于樂”就成了空中樓閣。
樂圣師曠
上古時期,管理宮廷音樂的職官名稱叫作“師”,最早的“師”叫師延,是上古時期的神話人物,他精通陰陽,曉明象緯,具有“拊弦琴,則地禰皆升;吹玉律,由天神俱降;聽眾國音樂,以審興亡之兆”的神通。
也就是說,師延不但什么樂器都會演奏,還能從音樂中聽出國家的興衰,被稱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樂神。
在軒轅黃帝之世,他為司樂之官,掌管著朝廷的音樂歌舞,居河南省中牟縣東南二十里造箜篌。
夏代末年,他投奔殷商做御用樂師。商朝末年,他曾利用演奏的機會諷諫紂王。他善于作曲,在紂王的威逼下乃作迷魂蕩魄、心神顛倒之曲,使得紂王通宵達旦沉醉于靡靡聲中,淫樂無度,不問政事。
周武王興師伐紂時,他在涉濮水時沉水身亡。享年2000歲,今河南省滑縣萬古鎮梁村有師延冢。他的后世子孫以官名為師氏,尊其為得姓始祖。
春秋時期的晉國有個宮廷樂師叫師曠,他不但學識淵博,品德高尚,而且音樂造詣非常深厚,被稱為“樂圣”。
師曠是“古文化的集中保有者”。能“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師曠情操非常高尚,在治理國家方面,也做出了非常突出的貢獻。
師曠,字子野,平陽(今山東省新泰市南師店)人,春秋時期晉國晉悼公,晉平公平公時大臣,太宰,宮廷掌樂太師,古傳太極拳開創者,教育家,思想家,最早提出“民貴君輕”。
師曠善卜卦推演,被尊崇為算命先生的祖師爺。他生而無目(一說為專心練琴自己刺瞎眼睛),故自稱盲臣,暝臣。
師曠博學多才,尤精音律,善彈琴,辨音力極強。以“師曠之聰”聞名于后世,據說師曠可以聽到天庭之音,他同時精通鳥獸語言,他撫琴時,能使鳳凰來儀,是神話傳說中順風耳的原型。
《周書》記載他不僅擅琴,也會鼓瑟。師曠也通曉南北方的民歌和樂器調律,《左傳》記載:“晉人聞有楚師,師曠曰:‘不害!吾驟歌北風,又歌南風。南風不競,楚必無功’!”
意為:晉國聽說楚兵前來攻打、樂師師曠說:“不要緊。我先歌北風,又歌南風,南風之音微弱,其中多死聲。楚國一定無功而返。”后來“南風不競”成為一個成語。
有一次師曠聽到晉平公鑄造的大鐘音調不準,就直言相告,晉平公不以為然,后經衛國樂師師涓證實,果如此。
著名琴曲《陽春》、《白雪》,即為師曠所作,民間附會出許多師曠奏樂的神異故事。今河南開封禹王臺即師曠曾演奏樂曲之古吹臺,洪洞縣曲亭鎮師村有師曠墓遺址。
師曠不僅在音樂、政治、道學等方面有卓越貢獻,而且著有《禽經》,總結了我國先秦以前的鳥類知識。
師曠在晉悼公初年進入宮廷擔任主樂大師,憑借其藝術造詣、滿腹經綸和善辯口才贏得悼、平二公的信任。
師曠的政治業績并不亞于其藝術成就,其政治活動最早見諸文獻是在魯襄公十四年(前559年)。
現存先秦文獻記載,師曠幾乎參與了晉國內政、外交、軍事等一系列事務,常向悼、平二公陳以治國安邦之策。悼、平二公每每請教于師曠時,他都能“因問盡言”,引出一番嚴肅的治國宏論。
師曠雖僅是一樂官,一生均在宮中生活,但他的地位不同于一般樂工,對政治有自己的見解,敢于在晉國的附庸國衛國國君面前發表自己的意見。也向晉王提出了許多治國主張。
有一次,晉平公感嘆師曠生來就眼瞎,飽受昏暗之苦,師曠則言天下有五種昏暗,其一是君王不知臣子行賄博名,百姓受冤無處伸;其二是君王用人不當;其三是君王不辨賢愚;其四是君主窮兵黷武;其五是君王不知民計安生。
當衛獻公因暴虐而被國人趕跑時,晉悼公認為民眾太過分,師曠則反駁說:“好的君主,民眾當然會擁戴他,暴虐之君使人民絕望,為何不能趕他走呢?”
晉悼公聽了覺得很有道理,于是又問起治國之道,師曠簡言之為“仁義”二字。
齊國當時很強盛,齊景公也曾向師曠問政,師曠提出“君必惠民”的主張,可見師曠具有強烈的民本主義思想,故他在當時深受諸侯及民眾敬重。
悼、平二世,君主賢明,政平民阜,能重振文襄霸業,師曠起了很大作用。師曠甚至曾用琴撞擊晉平公,以規勸晉平公勿沉湎于個人享受。
師曠還隨平公多次出征討伐,并曾代表晉國出使周朝。魯季武子說:“晉有趙孟以為大夫,有伯瑕以為佐,有史趙、師曠而咨度焉,有叔向、女齊以師保其君,其朝多君子,其庸可媮乎!”明示師曠可與趙孟、叔向等著名政治家齊名。
師曠稟性剛烈,正道直行,他嫻于辭令,卻從不趨炎附勢,具有不畏權勢的正直品格。
晉平公曾問師曠,說:“我已經七十歲了,想要學習,但是恐怕已經晚了!
師曠回答說:“為什么不點上蠟燭呢?”平公說:“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開玩笑的呢?”
師曠說:“我是一個雙目失明的人,怎敢戲弄君主。我曾聽說:少年的時候喜歡學習,就像初升的太陽一樣;中年的時候喜歡學習,就像正午的太陽一樣;晚年的時候喜歡學習,就像點蠟燭一樣明亮,點上蠟燭和暗中走路哪個好呢?”
平公說:“講得好啊!”這就是有名的“師曠勸學”。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