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點亮大灣區
——專訪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音樂學院院長葉小鋼
粵港澳大灣區不僅是一個經濟共同體,更是一個文化共同體,粵港澳三地的融合發展,離不開以文化人、文脈共通。《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共建人文灣區”,共同塑造和豐富灣區人文精神內涵。今年8月,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音樂學院揭牌成立,這是粵港澳大灣區第二所音樂學院,也是深圳第一所音樂學院。它將為建設人文灣區、促進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發揮怎樣的作用?對此,光明日報記者專訪了著名作曲家、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音樂學院院長葉小鋼。
記者:粵港澳大灣區已成為國家重點戰略,在大灣區成立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音樂學院,對建設“人文灣區”有怎樣的重要意義?
葉小鋼:大灣區許多城市歷史悠久,保留了許多傳統地域文化的同時,受到外來文化的深刻影響,形成了華洋交融的多元文化環境。但由于影響最大的外來文化主要是南洋文化,所以近代以來,現代音樂教育在這里并沒有形成深厚根基。
粵港澳大灣區要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發揮支撐引領作用,文化藝術事業發展是不可或缺的,特別是在音樂教育領域,需要奮起直追,取得領先地位。此前,粵港澳大灣區只擁有星海音樂學院這一所音樂學院,深圳作為大灣區的核心城市之一,特別想設立一所音樂學院,以滿足繁榮大灣區文化藝術的需要。因此成立了這所全新的音樂學院。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音樂學院承載著粵港澳大灣區乃至國家賦予的重大使命,要用音樂這一門全人類共通的藝術語言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作為灣區融合發展的重要項目,起點高、站位高,這是我們的優勢;同時我們也要一步一個腳印地把音樂學院辦好,讓它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培養音樂人才的重鎮。
記者: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音樂學院提出了爭創國際一流的音樂學院的目標愿景。學院有怎樣的特色辦學理念?具有哪些優勢?
葉小鋼:我們將借鑒國內外一流院校先進的辦學理念,不僅吸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同時學習人類一切優秀藝術成果,培養學術和表演能力兼具的高端人才。在教師選聘和招錄學生上,我們海納百川、唯才是舉;在師資方面,我們的起點很高,第一批教師都是業界“重量級”的名家,其中不少人享譽世界樂壇,是國際頂尖人才;在人才培養上,我們將創新培養模式,構建國際化音樂人才的本、碩、博培養體系,不斷推出具有中國價值、中國精神與中國韻味,能夠“走出去”“傳得開”的音樂精品力作。立足于粵港澳大灣區這方高度開放的舞臺,我們將聚集與引領社會資源協同創新,建成國際化的音樂人才培養基地、學術交流基地和音樂版權基地。
記者:深港合作的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音樂學院成立,對促進香港融入大灣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能發揮怎樣的作用?
葉小鋼: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要促進香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深港合作成立這所音樂學院,有助于加強香港與內地的溝通聯系,通過文化藝術的交流,助力香港實現人心回歸。
從香港“修例風波”中,我們看到,香港此前在國民教育上可以說是失敗的,青年人對祖國的文化認同缺失。這說明,我們在文化藝術工作中存在短板,把優秀的中華文化和藝術成果介紹到香港,做得很不夠,以至于造成香港年輕一代心態的游離。
香港國安法出臺以后,香港實現了由亂及治的重大轉折,社會秩序恢復,接下來,就要努力促進人心回歸,這是一項潤物細無聲的工作。我們藝術教育工作者,要從藝術的角度讓香港同胞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內涵,從而增進認同和感情。我們能夠充分發揮特長,邀請香港音樂家前來任教、研討、演出;創作出優秀的音樂作品,向港澳傳播。
記者:您認為,深圳和香港可以在哪些方面優勢互補,激發城市文化創新活力,共同加快建設文化中心?在這個過程中,學院又將扮演何種角色?
葉小鋼:香港的文化藝術市場發展相對成熟,香港有香港藝術節這一品牌活動,每年對藝術領域進行大量的投資。深圳有豐厚的資金支持,而香港有著成熟的藝術產業體系和運營機制,在文化藝術領域,深圳和香港能有效實現優勢互補。
目前,深圳的文化藝術產業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點位多,但分布不是很平均,分散在市內各個區。音樂學院成立后,我們將通過舉辦活動、推展項目等方式,把散布在深圳市內的文化點盤活,同時吸引香港的優秀藝術項目進來。
優秀的藝術作品,既能得到專業人士的認可,又能做到群眾喜聞樂見、雅俗共賞,這是我們音樂學院的創作理念。今后,我們將考慮以深圳為名,打造幾部具有地域特色的代表作品。我常常晚上在深圳街頭散步,看到城市燈火璀璨,一派熱鬧繁華的景象。我希望,用我們的音樂來點亮深圳市、點亮大灣區、點亮老百姓的生活。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