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與偏見:藝術生“差生”的標簽從何而來
9月24號,國家再次放出大招——對高考中的藝術生群體提高文化課要求。對此網友們議論紛紛,積壓已久的矛盾也血淋淋地暴露在人們面前。
大多數文化生(不參加藝考的高考生)認為,藝術生基本都是學習不好,想靠學藝術,走藝術的形式來通過低分數線上大學;但是藝術生們卻對此極其不滿,產生嚴重抗議,與網友進行了瘋狂“對撕”。藝術生們認為他們本來就要花費大量時間來學習藝術,分給文化課的學習時間自然就少了很多,如果文化課要求還很高的話,無疑是勸退藝考生的舉動。因此筆者認為,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有二:一是偏見,二是傲慢。
首先來說說“偏見”。偏見而導致觀點對立的心理學效應就是幸存者偏差。人們獲得的信息往往局限于一部分非優秀團體,而真正努力的藝術生卻很少發聲。大部分文化生只是看到了藝術生群體中的少部分人,他們忽視了那些刻苦學習的藝術生。黑格爾曾提出過“存在即合理”,所有消息都不是空穴來風。誠然,藝術生中肯定會有這一部分群體因為文化課成績不好才去藝考找出路,但我們不能因此而否認整個藝術生團體。
優秀的藝術生當然有。例如今年藝考的黑馬夏夢,班主任老師接受采訪時表示:“她在文科上挺有天賦,課沒怎么上,考得比上課的同學都好。”每一個群體,都會有頂尖的人才和不上進的庸人,我們不能用夏夢來說藝術生都是天才,更不能用藝術生中的“混子”來否定整個藝術生團體。
人類社會的構成不是金字塔形,而是紡錘形(橄欖形)——中間階層占大多數,極端優秀的和極端落后的是極少數。以偏概全的定義就是一種偏見。
那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偏見呢?原因就是一種有形或者無形的“傲慢”。
全國人民無論是否上過高中,無論是否參加過高考,都知道高考多重要,高中有多難。但是除了藝考界人士,鮮少有人了解藝考是什么,藝考需要考什么,以及藝考有多累。人們在發表對藝術生的評論時,對藝術生的了解幾乎是一片空白,理所當然地代入一些自以為的事情來填充,塑造了一個她們所認為的“藝術生”群體。
從不想了解到不愿了解,從不愿了解再到不屑于了解,不屑于理解到最后就變成了不理解。自己本就不理解,傳播后更是遠離實際,在有意無意的“傲慢”中,“偏見”就產生了。
那么,藝術生真像傳聞中那樣游手好閑嗎?并非如此。
簡單來說,文化生有早讀,而大多數藝術生有早功——練聲,練形體,壓腿等;文化生有晚課,藝術生也有晚功。具體以編導(廣播電視編導)為例:文化生抱怨政治難背,編導藝術生也要背下幾百頁的文藝常識;文化生抱怨作文800字太難,編導生一個月要寫幾十篇千字影評,千字故事,各種分鏡頭;文化生吐槽生活死板不能和老師交流,編導生和考官交流的時候各種經典電影優缺點要滔滔不絕,導演能力水平特點,制片公司方向優勢都不能一知半解。電影,綜藝,電視劇都不能淺嘗輒止……
總結來說,文化生學習的是理論,有標準答案,方向清晰明了;而藝術生大多數學習的是美,進行的是實踐,而美是沒有明確答案的,方向也比并不是那么清晰——藝術生因為要順應時代而不斷調整自己的美學能力,而文化生學習的通常是相對穩定的真理。
所以我們很多自認為了解藝術生的人真的了解藝術生嗎?需要打一個問號。沒錯,藝術生中確實存在游手好閑之輩,但絕不可以因為個人或者部分人的問題來否認整個群體,這樣只能激化矛盾。
再來說說國家這項政策的目的,不是因為藝術生素質低下,也不是因為群眾反映制度不公平,更不是因為配合文化生高考改革。短暫來看,是為了提高藝術生文化水平,長遠來看,是為了中國的娛樂界,乃至文藝界更加穩妥發展。高學歷不代表高素質,但是完善而全方位的學習能提高素質。無論是文化生還是藝術生,拼到最后拼的都是底蘊,拼的都是文化。而如今時代飛速發展,底蘊只有夠深厚,才能支撐起國家未來的發展。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經濟文化想發展人才必須先行,國家此舉是為了適應時代,乃長久大計,而非什么簡單的整合藝考。
從封殺“娘炮”到整治娛樂圈;從高考調整到高考改革;從反腐反貪到掃黑除惡……可以看到,國家絕不是三分鐘熱血。近些年來,國家政治經濟文化多措并舉,教育醫療民生多管齊下,這不是小舉動,是大布局,是整體上的宏觀調控。想要改變的絕不是現狀,而是未來。國際社會風云莫測,國際關系日益緊張,強國迫在眉睫。
硬實力需要強大,而軟實力同樣不容忽視,藝術界同樣是提升軟實力的中流砥柱,而作為未來擔起藝術界大梁的藝術生們,同樣任重而道遠。新聞工作者,媒體工作者,文學工作者,表演工作者,影視工作者……藝術生并非用藝考走捷徑,他們的目標一樣是星辰大海。
不了解,勿偏見;不清楚,勿傲慢;不知曉,勿謠傳。文化和藝術同樣不可忽視,未來的文化生和藝術生不應該是敵人,而是戰友與同志。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