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賦能產業” 藝術產業這個詞是經不起推敲
“藝術賦能產業”似乎已經成了一句人盡皆知的口號,但現實好像并不那么盡如人意。在經歷了一陣自上而下的狂熱之后,資本對文化產業日益冷淡,轉而投向高科技和下沉市場,政策層面也繼續去虛向實,開始回歸到制造業。很多人有一種錯覺,藝術產業的蕭條是因為疫情所迫,我倒是覺得,這是必然的宿命。
其實,“藝術產業”這個詞是經不起推敲的,“藝術”并沒有成為一個“產業”,頂多算是一個非常小眾的“行業”。“產業”指的是面對大眾市場的行業,手機、瓜子、方便面、榨菜都是“產業”,但“藝術”卻不是——因為它是個封閉的圈子,不是百姓的剛需。這就意味著,如果我們拿產業經濟學那一套來研究藝術市場,基本上是無效的,藝術市場必須活在它自己的“特殊性”里。這個“特殊性”最具體的表現,就是藝術的成本遲遲不能降下來。
攝影藝術+手機產業中國時尚界最“貴”的攝影師陳漫用華為P10 Plus拍攝的作品攝影藝術加持香水產業攝影藝術家卡爾·布勞斯菲爾德與LOEWE羅意威合作款香水我們常談“賦能”,如何賦能?賦能不是簡單的疊加、跨界,而是為其他產業的發展提供動力。比方說,機械賦能農業生產,表現為降低了勞動強度;微信賦能通信行業,降低了我們的溝通成本——這也說明,一個產業發展壯大的標志,就是其成本越來越低,進而市場越來越大,這也是今天我們一直說的“下沉”邏輯,手機、汽車、鞋子服裝都是如此。
文旅地產、家庭裝飾對藝術品的需求一直都很強烈,“藝術”也非常活躍地參與了這些行業,這很容易給我們一個錯覺:藝術已經給其他行業帶來了很多“好處”。其實,今天的藝術參與的主要是其他產業的成本環節:企業文宣、文旅建設以及政府的宣傳口等,這些都不是能幫助別人賺錢、增收的環節,是向上負責,而不是向市場負責。這就意味著,藝術并沒有為之降低成本,反而以藝術的名義,在很多環節上增加了成本。
藝術賦能地產廣州K11,主打藝術的購物中心究其原因,就是藝術家無法擺脫“特殊性”的死結。特殊性帶來了很多不必要的東西,比如藝術家的身份優越感、藝術品的主觀定價,無法以普通身份參與到產業鏈中。當然,得說明,我從不否認藝術的特殊性,只不過這種特殊性僅僅適用于以畫廊、拍賣、藝博會的“專業市場”,無法與“產業市場”對接。一個完整的產業需要很多行業的參與,那么哪個行業沒有特殊性呢?如果各個行業都強調自己的特殊性,那就無法共同搭建流暢的產業鏈,產業也就不存在了。
調整這種身份錯位是很難的,大部分的藝術圈人士并不理解“專業市場”與“產業市場”是截然不同的兩個邏輯。專業市場是一種“價高者得”的邏輯,它面對的是少數專業收藏家;而產業市場是面對大多數人的日常生活,本質上是服務業,而不是教育者。在談論藝術如何賦能產業的時候,藝術行業往往會用專業市場的邏輯去硬套產業市場,這就導致了雙方的爭執和誤解:藝術家認為商業太LOW、不尊重藝術;而商業則認為藝術家不遵從商業規范。
藝術+奢侈品牌+流量明星合謀出圈Prada 2019 秋冬男裝廣告形象大片,此次大片出自 Prada 與中國藝術家曹斐合作打造的特別項目《人類幾乎》(Code Human),青年偶像蔡徐坤以 Prada 代言人身份加盟若要破局,起點應該在藝術行業,也就是生產端改革——弱化藝術行業的“特殊性”。畢竟,我們不能因為藝術的特殊性去改變其他已經成熟的行業,藝術再特殊,也不可能特殊到無視經濟學的普遍規律。藝術只有參與到其他行業中去,在不增加成本的前提下實現對其他行業的升級,這才是真正的“賦能”。當然,這對藝術行業來說是痛苦的,但話說回來,哪個行業的轉型沒有痛苦呢?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