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地獨特的樂器
樂器的發明和創造彌補了聲樂之不足,極大的豐富了音樂的形態,延伸了人類情感的表達方式,也大大地推進了人類的文明進程。
歐洲管弦樂隊中使用的樂器,如提琴家族,木管四姐妹,銅管四兄弟,打擊樂。鋼琴,豎琴,手風琴,西班牙吉它。除了以上樂器以外,世界各地還有很多不為人知的樂器。
一 管風琴管風琴 屬于氣鳴式鍵盤樂器,是世界上最大的樂器,主要是在教堂里使用,流傳于歐洲的大型鍵盤樂器,距今已有2200余年的歷史。
管風琴是風琴的一種,不同的是一般的腳踏風琴是通過腳踏鼓風裝置吹動簧片使簧片振動來發音,而管風琴是靠銅制或木制音管來發音。
管風琴音量洪亮,莊嚴。
二 風笛
三 曼陀林曼陀林,撥奏弦鳴樂器,音色明亮且纖細。
曼陀林是一種小型的弦樂器,形狀與魯特琴相似,演奏時一般采用塑料撥片撥動琴弦發聲。一般它有四根或四組弦,調弦與小提琴一致。曼陀林一般作為獨奏樂器出現。流行于意大利南部和歐美各國。
琴體呈半梨形,短頸,頸部帶品,琴頭呈鐮刀形,向后彎曲。音孔為橢圓形。4組雙弦 (兩對弦)由鋼絲制成,定弦與小提琴相同,是g、d1、a1、e2。用撥子撥奏。其特點是需快速反復彈奏,以震音方式保持音響的持續,音色明亮。
四 馬頭琴馬頭琴是蒙古弓弦樂器,因琴體雕有馬頭得名。音色圓潤,低沉,悠揚,有極強的表現力,是蒙古長調音樂標志性樂器,也是世界樂器庫里難得的樂器。
五 西塔爾西塔爾琴(西塔琴)印度撥弦樂器。為木制長頸的琉特琴,是印度最重要及最流行的傳統樂器,西塔爾音色柔美、珠圓玉潤,表現印度音樂中如怨如訴、婉轉曲折的旋律,最具神韻魔力,主要流行于印度北方和巴基斯坦等地。
六 馬林巴是一種非洲木琴。音域寬,音色清脆透亮。善長刮奏和震音,不能延音,比較適合演奏非洲音樂。
姆比拉是一種非洲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族樂器,也稱母指琴。它主要用拇指撥動琴體上的薄片(木制、竹制,現代的有金屬做的)而得名。傳統的拇指琴利用葫蘆制成共鳴器。
七 尺八,中國古代吳越地區樂器,唐宋時期傳入日本。竹制,內涂朱砂拌大漆填充(地)外切口,五孔(前四后一),屬邊棱振動氣鳴吹管樂器,以管長一尺八寸而得名,其音色蒼涼遼闊,又能表現出空靈、恬靜的意境。
八 木鼓 、水鼓木鼓,是中國佤族樂器和報警器具,更是佤族的象征,是佤族人民崇拜的神圣之物。木鼓是“通神之器”、“通天之鼓”。因此,平時不能亂動,只有祭祀報警和節日喜慶等重大集體活動時才能敲打。木鼓,是佤、高山、苗、侗等族敲擊體鳴樂器。歷史久遠,形制古樸、發音低沉,應用廣泛 。流行于云南、貴州、臺灣等地。
水鼓舞是一種在德昂族與苗族中流傳的,以祭祀祖先、祈求風調雨順、村寨平安的水、鼓、舞相結合的群眾舞蹈,但德昂族與苗族的跳法有些不同。
九 獨弦琴獨弦琴,又稱匏琴,是京族特有的民族樂器。它結構簡單,但音色優美,音調豐富。獨弦琴用大半個竹筒(或用幾塊木片拼成長方形的木匣)做成琴身,長約二尺半,一端插上一根圓木柱子與琴身成直角,另一端安上一個把手,上系一條弦線,連接到小圓柱上,用一塊小竹片撥弄弦線,便可彈出娓娓動聽的樂音。
十 冬不拉又名東不拉、東布拉,是北亞和中亞地區的哈薩克族的傳統彈撥樂器,在哈薩克斯坦、蒙古、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以及中國新疆、中國東北大興安嶺地區的哈薩克族、鄂倫春族中流行。音箱是用松木或樺木制成,或扁平或瓢形,琴桿細長,上面有8-10個品位,兩根絲弦或鋼絲弦,可奏出三至八度的和音。
十一、侗笛,是侗族獨特的吹口氣鳴樂器。侗語稱介各、濟各斯。又稱各笛、草笛。流行于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從江、黎平、廣西壯族自治區三江侗族自治縣、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縣和黔、桂、湘三省毗鄰的廣大地區。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