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藝術的音樂性特征
20世紀藝術特征在總體上都趨向于音樂——含混、變形、抽象、直覺和夢導。當時的藝術家們已經清醒意識到必須打破傳統框架。任何時代都沒有像20世紀現代派藝術家們那樣,以不同方式、在不同的領域共同背叛古典藝術——建筑、詩歌、小說、戲劇、舞蹈等。我們可以從那時的許許多多實驗中找到他們超越的指向:靠向音樂。正是在這樣背景下,康定斯基發表了具有抽象主義宣言性質的理論著作《論藝術中的精神》。在這本書中,康定斯基第一次系統地闡述了抽象繪畫理論。他一開始就宣稱,時代的變化要求藝術形式進行相應的革新,20世紀的藝術已經不可能復原古希臘藝術,否則作品將毫無生氣,因為時代在變化。他在書的卷首第一行就說:“任何時代的藝術品都是自己時代的孩子”。他認為,只有純粹的藝術家,“力圖在自己的作品中只傳導內在的和本質的東西,同時,自然而然地絕棄了外在的偶然”,才能找到與這一時代精神相適應的藝術形式。他在書中把藝術運動劃分成一個三角形。三角形底座兩端是古典藝術和自然藝術,它們藝術的宗旨是準確地描摹和再現客觀現實;三角頂點則是現代藝術,其藝術宗旨是表達藝術家的內在精神和靈魂。這一三角形是不斷地向上運動的,其頂端猶如寶塔尖頂,它并不在乎底部藝術家們的不理解。“在上部的最頂端,有時只有一個人,他歡快的眼光是內心無比憂傷的不露痕跡的標記。那些離他最近的人也不理解他。”在康定斯基看來,底部反映的是“物質的真實”,而頂端表現的則是“精神的真實”,完全等同于音樂中的真實。而物質只不過是蒙在精神表象上的一層迷霧。康定斯基在書中進一步指出:“藝術家必須對思想感情有所傳達,掌握外形并非目的,而要代之以符合內涵精神的形象。”
在這樣一個精神領域中,康定斯基將抽象繪畫中的色彩運用類比音樂中的音符,在他看來, 色彩同樣具有音響和旋律效果,甚至具有交響樂般的震撼力量。用色彩來展現音樂中的心靈震蕩的效果,并直接達到精神深處,是那些只將眼光盯著客觀世界的藝術家們所不具備的能力。這是一種直接傾聽和再現“內在聲音”的能力。抽象繪畫是超越于古典藝術之上的只表現“內在聲音”的藝術新形式。坦率而言,康定斯基的抽象繪畫理論的建立離不開實驗心理學。在哲學上,似乎更是靠向貝克萊的“知覺意識”和休謨的“感知印象與聯想”。他使繪畫更具有符號性質和表意功能,同時,也更注重畫面的“隱性形象”和觀賞者的心理互動作用。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