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音樂學院余丹紅教授主編高中《音樂》教材獲教育部審定
立德,樹人
上海過去二十多年沒有開設高中音樂課,沒有專門的音樂教材。這項空白即將被填補。
7月6日,教育部下達《關于高中音樂教科書審定結果的通知》,上海音樂學院教授余丹紅主編的高中《音樂》教材十二冊(必修六冊、選修六冊)經國家教材委員會專家委員審定通過。7月13日,教育部官方網站公布教材廳函(2020)3號文件《教育部辦公廳關于2020年普通高中教學用書的補充通知》,余丹紅主編的這套教材十二冊全部進入國家教材目錄。
這意味著,這套新編教材將不僅是今后上海高中音樂教育的教材,而且為全國其他地區高中音樂教育的教材選取提供了多一種選擇。
上海市副市長陳群、副秘書長虞麗娟、上海市教委主任王平等一行,日前專程來到上海音樂學院看望余丹紅教授。陳群充分肯定高中《音樂》教材建設的意義,對教材的使用和推廣等后續工作作出指示,并希望上海音樂學院一如既往地支持教材的建設工作。
幾十稿反復打磨:
構建全新的教材體系
該套教材的編寫是余丹紅教授承接的上海市“立德樹人”重點人文學科基地音樂教育教學研究基地工作的一部分。2018年6月,時任副市長翁鐵慧在華東師范大學給上海市十二個高;A教育學科基地頒發了教材主編證書,宣告教材編寫工作全面正式啟動。
余丹紅教授組織了22人的編寫團隊,成員包括高校音樂教師、基礎教育音樂學科教師、音樂教研員、出版社音樂編輯等,進行了艱苦但卓有成效的教材編寫工作。
上海市在過去二十多年里沒有開設高中音樂課,因此教材編寫沒有前期可借鑒的基礎,一切從頭做起,從教材框架的制定到素材選擇,嚴格按照2017年國家教育部頒布的《高中音樂課程標準》的要求,構建全新的教材體系。
期間,上海市教委組織了專家小組對教材進行多次審讀并提出意見建議,在幾十稿的反復打磨之后,2019年9月15日教材送教育部初審,并于10月23日通過;2020年5月下旬,十二冊教材按照初審意見修改后送教育部復審,6月8日通過;2020年6月下旬再次送復核,7月6日教育部正式審核通過文件。
教材特性鮮明:
濃郁的中華文化意味
余丹紅教授主編的《高中》音樂教材特性鮮明,從形式到內容,都具有濃郁的中華文化意味。
該套教材架構龐大,十二冊教材包括六本必修:《音樂鑒賞》《歌唱》《演奏》《編創》《音樂與舞蹈》《音樂與戲劇》,以及六本選修:《合唱》《合奏》《舞蹈表演》《戲劇表演》《音樂基礎知識》《視唱練耳》。
在全套教材中,中國作品平均占比高達77%。該套教材還繼承二期課改成果,注重體現文化背景中的音樂,僅從古色古香的單元標題,便可領略到教材特有的中國古典風格,如:“詩書禮樂”“絲竹八音”“黃鐘大呂”“陽春白雪”“高山流水”“繞梁三日”“響遏行云”等。
該套教材編寫中,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當代先進文化的成果引導學生,吸收具有時代感和現代氣息的優秀作品,同時融通中外概念,豐富教材內容,顯示出寬闊的藝術視野,以及跨學科綜合理念——即從音樂出發審視其與文學歷史、地理人文及其他藝術門類之間的關聯性等。在教材中編寫中這些富有特色的部分,都得到教育部評審專家們的充分肯定。
反哺基礎教育:
上音優秀歷史傳統之一
音樂的世界深邃而遼闊,其精神力量直指人心。余丹紅教授在教材前言中表示,高中音樂課力圖體現音樂及相關藝術的理論與實踐的全景式畫面,并指向教育的最終本質:立德樹人!音樂能給予你的,不僅僅是一門學科的知識與技能,還是一種人生態度與生活方式。
為基礎音樂教育領域作貢獻是上海音樂學院優秀的歷史傳統之一。1935年黃自先生的《復興初級中學教科書——音樂》對20世紀上半葉中國基礎音樂教育領域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賀緑汀院長、江明惇院長也都十分重視國民音樂教育,他們認為這是上海音樂學院應盡的社會責任。上海音樂學院不僅培養最優秀的表演藝術家,同時也培養最優秀的觀眾,他們不僅理解音樂,親近音樂,并將音樂作為終身愛好,從而使人們獲得更美好的人生。
相信這套高中《音樂》教材,立足上海,輻射全國,將對中國現階段基礎教育領域產生新的深刻影響。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