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研究所新一屆學術委員會首次全體會議召開
2020年7月10日上午,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暨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研究所第五屆學術委員會2020年度工作會議順利召開。
會議通過網絡在線舉行,由音樂學研究所所長賈國平教授主持,新成立的第五屆學術委員會委員,除個別因另有其它工作任務未能參會以外,均到會。基地工作有關人員列席了會議。
會議首先由賈國平教授向全體與會人員匯報了新一屆學術委員會的換屆工作和實施情況。根據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管理辦法》和《高等學校學術委員會規程》相關規定,基地第五屆學術委員會于2019年11月成立。新一屆委員會一如既往地考慮到了學科與專業布局,同時,也參照相關文件的精神,兼顧了委員組成的年齡結構,使老中青搭配更加合理。
賈國平所長主持會議
除此以外,本屆委員會還具有兩個重要的新特點:一.具有更為廣泛的代表性。本屆委員會的13名委員來自全國9所院校(研究所),比第四屆9名委員來自4所院校(研究所),成員來源更為多元,在整體上也更具代表性。二.首次聘任了5名來自歐美5個不同國家,長期致力于中國音樂研究、推廣的專家學者擔任學術委員,這是基地成立19年以來首次聘任外籍委員,邁出了走專業化、國際化發展之路的重要一步。
俞峰院長發表重要講話
會議的第二項議程是由新一屆學術委員會主任俞峰教授介紹基地的發展情況、學術定位和發展目標;以及主持審議通過《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研究所學術委員會章程(修訂稿)》。
俞峰院長在致辭中,首先對新一屆委員的當選表示了祝賀。他指出,中央音學院音樂學研究所作為教育部唯一的一個藝術類重點研究基地,自成立以來對中國音樂事業的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近幾年來,完成了大批有前瞻性、引領性,有價值的課題研究,協助培養了大批人才,并出色地擔任著“音樂智庫”的角色。
俞峰院長還指出,音樂學研究所作為中央音樂學院的“三大中心”(創作中心、表演藝術中心、理論研究中心)的理論研究重地,我們共同的目標,是要圍繞“當下”做文章,努力解決當前中國音樂教育、音樂表演、音樂創作、音樂學術發展等各個方面遇到的重大問題,為解決各類問題提供堅實的理論依據和學術支撐。
俞峰院長提出,要把音樂學研究所真正建設成集音樂研究、學術交流、信息咨詢、智庫服務、人才培養為一體的理論中心,努力打造成為音樂學科領域的學術高峰和人才高地。俞峰院長表示,新一屆委員們一定能用各自的學術智慧,為中國音樂當下和未來的發展提供更多的好想法、好方案和好選題。
在俞峰院長的主持下,到會的10名委員審議并以舉手表決的方式全票通過了新修訂的學術委員會章程。
會議的第三個環節是委員們分別對基地的學術研究工作提出建議。
在這個環節開始之前,由委員會秘書黃宗權教授代為宣讀了外籍委員們的書面致辭。在致辭信中,五位外籍委員高文厚(Frank Kouwenhoven)、鐘思第(Stephen Jones)、皮爾卡(Francois Picard)、李海倫(Helen Rees)、梅嘉樂(Barbara Mittler)一致對受聘表示榮幸,并對長期以來音樂學研究所作為學術平臺所做的工作表示欽佩。作為研究中國音樂最具代表性的國際專家,他們在致辭中提出了兩點研究建議:一.音樂理論研究應該廣泛地和音樂實踐密切結合;二.更加重視跨學科的融合,在研究中將不同領域的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
其后,各位委員集體審議了基地“十三五”重大課題和開放課題的中期匯報,并圍繞“十四五”重大課題研究的選題、當前中國音樂學研究的現狀與發展、基地學術發展的中長期規劃,分別提出了各自意見。
王瑞委員提出了三個方面的建議:一.在研究的選題上,應注重“系統性”、“前沿性”和“基礎性”,并重視“重大熱點問題與應用性問題”的研究。二.音樂學研究所應該發揮“領頭羊”的作用,走開放辦所之路,與其它院校建立更密切的交流與合作,可以嘗試建立“院外分基地”或“實踐基地”,以搭建更廣闊的平臺。三.音樂學研究所應該發揮引領和帶動作用,將一些有重要價值的學術成果在這一全國性平臺上發布,為大家所共享。
張伯瑜委員提出了四點意見:一.學術研究應注重兩方面的價值,首先為提高社會的認知水平,其次對實踐具有指導意義,同時應倡導全局性的“大課題”和個性化“小課題”二者的平衡;二.建議加強應用民族性的研究,把學術成果應用于社會,發揮其社會作用;三.加強對中國傳統音樂理論的研究,總結出對當下創作和演奏有指導意義的東西;四.音樂研究和創作可以相結合,以研究的角度來探討創作的問題,比如,探究民族管弦樂的樂隊配制問題等。
宋瑾委員提出:要提高音樂和音樂學研究的效能,促進研究價值的轉化與實現;要更加重視基地開放課題的管理,在申報、研究和結項的過程中,基地要督促提醒課題研究者按規定完成各項流程;要進一步加大研究成果的推介和社會效益的轉化,讓最終的研究成果不是“束之高閣”而是為學界和社會所分享。
金平委員認為,在信息化的時代,學術資源的整合變得更加重要。音樂學研究所應該在當前國際關系有走向封閉的趨勢下,反而更加的開放和包容,在學術資源的整合方面“挑頭”做些組織工作,吸引世界各地的學者來中國做研究。同時,研究所應進一步實現資源共享,探究新的機制,可以考慮采取類似于勛伯格研究中心那樣的機制,設立“駐基地研究員”。
項陽委員認為,研究應該既有引領性、豐富性,也要強調系統性、基礎性。“跟風”的課題和坐“冷板凳”的課題應該并存,才能使中國音樂能夠發展得更好。對學術的引領作用,應該打破思維定式,從學術理念和學術意義層面深入討論。他還建議基地和國內其他研究機構應建立多渠道的學術合作,比如共同推進“中國音樂理論的話語體系”建設。另外,他認為應該進一步規范基地所設課題的申報、立項和結項程序,更積極有效地發揮學術委員會的作用。
洛秦委員提出,作為人文社會重點研究基地,研究所開放設立的課題,應該有自己的“特殊性”,努力發揮國家社科、教育部設立的一般項目所不具備的特點,開放課題應該兼顧學術性和教學性。其次,研究所作為一個學術平臺,可以嘗試采用“數媒化”技術,做一個中英文版的基地年鑒,整合國內外資源,推動中國音樂創作和中國音樂研究的國際影響力。再次,從中國音樂史的教學角度來看,建議編寫“中國音樂史長編”,時間從先秦一直到現當代,補充大量音像資料,填補以往紙質教科書的不足,并且采用數字媒體技術,建立便于檢索的數碼資源,更好地發揮學術和教學的雙重價值。
唐建平委員認為,音樂學研究所的重要責任是整合全國各方學術資源,使其產生積極互補效應,發揮智庫和引領的作用,更好地與中國社會“相融”,也讓中國音樂發展融入世界。在這個過程中,思考中國的發展現狀,思考中國音樂文化和外來文化的關系,思考中國音樂在世界音樂文化中發揮何種作用。他認為,現在特別需要從理論的高度來總結思考、關注當前的音樂發展,建立有效地“通道”,讓音樂研究能夠和社會進行更深層次的“連接”。我們應進一步思考,當前中國音樂需要什么,世界需要什么,中國音樂應當為世界做些什么。
路應昆委員認為,研究所面向全國,關注現實,做有擔當的音樂智庫,這些方向和舉措都非常好。他認為學術的研究應該建立一支隊伍,而不是“單兵作戰”,共同發揮各自的優勢集體攻關。研究所要在理論建設方面起引領作用,應該建立一個綜合性的平臺,成為信息交流、成果發布的中心,并具有更為開放的狀態,相信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有望成為眾望所歸的學術制高點。
在委員輪流發言的過程中,賈國平所長針對委員們的發言依次作了解答和說明。他贊同各位委員的觀點,在回應中多次提及,不少事情是音樂學研究所正在思考或者嘗試做的。相信不久的將來,大家會看到一些積極的結果。
最后,俞峰院長做了全場總結。他表示,各位委員的發言非常具有建設性。面對當前的新形勢,我們的音樂學術研究要解放思想,不能“穿新鞋走老路”。作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音樂學研究所既是中央音樂學院的,也是教育部的,更是全國性的學術機構。在今后的發展過程中,中央音樂學院將加大力度支持基地的發展,音樂學研究所在新一屆18名中外學術委員的大力支持下,一定能取得新成績,走出新天地。
【附】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研究所第五屆學術委員會委員名單
主 任:
俞 峰 教 授 中央音樂學院
委 員(按姓氏筆畫排序):
王 瑞 教 授 浙江音樂學院
張伯瑜 教 授 中央音樂學院
張振濤 研究員 中央民族樂團/南京藝術學院
宋 瑾 教 授 中央音樂學院
金 平 教 授 中國音樂學院
項 陽 研究員 中國藝術研究院
洛 秦 教 授 上海音樂學院
賈達群 教 授 上海音樂學院
唐建平 教 授 中央音樂學院
路應坤 教 授 中國傳媒大學/沈陽音樂學院
蔡喬中 教 授 星海音樂學院
秘書(兼):
黃宗權 教 授 福建師范大學
【附】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研究所第五屆學術委員會外籍委員名單
高文厚(Frank Kouwenhoven),中國音樂研究歐洲基金會(The European Foundation for Chinese Music Research)主任, CHIME期刊主編
鐘思第(Stephen Jones),英國倫敦大學(SOAS, University of London)教授
皮爾卡(Francois Picard),法國巴黎索邦大學(The Sorbonne University, Paris)教授
李海倫(Helen Rees),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教授
梅嘉樂(Barbara Mittler),德國海德堡大學(Universität Heidelberg)教授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