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化傳統秧歌文化:秧歌音樂的命脈,中華精神的象征
敦化傳統秧歌文化
在敦化市秧歌文化博物館正廳,有兩面直徑1.5米描金彩繪的巨型大鼓。相信它給所有到過秧歌博物館的觀眾帶來深刻印象的展品。說起鼓可謂是秧歌音樂的命脈,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秧歌表演過程中的力量,源于中國遠古時期。《周易》記載:“鼓之舞之以盡神”。鼓是中國常用的打擊樂器,屬于八音中的“革”類樂器。鼓的出現比較早,從目前發現的出土文物來看,可以確定現存最古老的鼓大約有3000年。在古代,鼓不僅用于祭祀、樂舞,它還用于打擊敵人、驅除猛獸,并且是報時、報警的工具,用途十分廣泛。說道此處有人不僅會問,在全球的人類文化當中幾乎所有的民族都有鼓文化元素,遠到非洲的非洲鼓、歐洲的科爾特鼓、美洲的神鼓、朝鮮半島的長鼓,為什么中國人要對鼓有如此崇高的文化地位?這就要從中華人文初祖黃帝說起。
(圖為大鼓)
黃帝殺夔以其皮制鼓
《通監外紀》說:“黃帝命岐伯作鼓。”《黃帝內傳》說:“帝伐蚩尤,元女為帝制鼓”;《山海經:大荒東經》說:“東海中有流坡山,人海七千里。其上有獸,狀如牛,蒼身而天角,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為夔。黃帝得之,以其皮為鼓,撅以雷獸之鼓,聲聞五百里,以威天下。”以威天下的事實便是戰勝螢尤。繭尤為炎帝后畜,在炎帝被黃帝大敗之后,起而為炎帝復仇。狀頭鐵額,能吃鐵石,飛空走險。黃帝在九天玄牛女的幫助下,制成夔牛皮鼓八十面,其威力之大,一震五百里,連震三千八百里。但尤也本領高強,變化多端,九次擊鼓才使他停下來,不能飛走。黃帝殺之于青丘。華夏民族的始祖黃帝.制成夔牛皮鼓,取得天雷一樣的效果,終于戰勝尤,成功統一中原。
古代制鼓離不開獸皮與陶土。鼓的產生,正是由于原始先民漁獵生活有了剝皮與制陶的技藝。《禮記·明堂位》記載:“土鼓羨桴,葦,伊者氏之樂也。”表明在很早的“伊者氏”之時就已有“土鼓”,即陶器的鼓,它是以陶土為框,兩面蒙皮的一種原始打擊樂器,也是由日常工具改制演變而成。傳說伊者氏用草編成的鼓槌敲擊土鼓,由于鼓有良好的共鳴作用,聲音機越雄壯而傳聲很遠,所以很早就被作為軍隊上助威之用。《呂氏春秋·古樂篇》說,堯命質用糜鹿皮蒙在瓦的口上,用來敲擊,也是類似的土鼓。
鼓之應用狩獵、祭祀、軍事等用途廣泛
遠古時期,鼓被尊奉為通天的神器,主要是作為祭祀器具。甲骨文中的“鼓”字據說是鼓的正面形象,其上面的“十”,表示鼓上面的裝飾;中間的“日”,表示鼓的本身;下面的“山”,表示鼓下面的足。鼓在殷商時期開始廣泛應用,尤其是軍旅和宮廷、郊廟祀典的用鼓,已積累了許多不同用途的鼓型,周代是農耕文化進入高度發展的時期,國家專門建立了管理鼓樂的機構,設置了名為“鼓人”的官職,并制定了一套鼓樂制度,將鼓納入了儒家的禮制規范。據《周禮地官》記載:“鼓人,掌教六鼓四金之聲。以節聲樂,以和軍旅,以正田役。"六鼓,指分(音)鼓、雷鼓、路鼓、靈鼓、晉鼓、皋鼓;四金,指醇、鐲、繞、鐸。可見,此時鼓已用作各種用途,如祭祀用的雷鼓、靈鼓、樂隊中的晉鼓等。其中分(音)鼓專門用于軍事,據《說文》解釋,這是一種長八尺,鼓面四尺,兩面蒙革的大鼓,此外路鼓等也用于軍旅,這些鼓以后發展為各種規格的戰鼓,在軍事上得到普遍應用。
財權重器彰顯尊榮
《隋書地理志》說:“有鼓者,號為都老,群情推服”。由于戰爭和祭祀都由統治階級的頭人主持,鼓也就逐漸上升為禮器,成了占有者身份和地位的化身。鼓,不單是敲擊和實用的東西,更多的是作為重器陳設,以其數量之多,形體之大,花紋之精,顯示主人的權勢和富有。
晉代:“廣州夷人,寶貴銅鼓”
唐代:“南蠻酋首之家皆有此鼓也”
宋代:“嶺南豪家則有之”“有鼓者,極為豪強”
明代:“得鼓二三,便可餐號稱王”(見《明史·劉顯傳》)
因此許多學者認為:鼓在古時不僅是權力的象征,而也成為財富的象征,正所謂“財權重器,彰顯尊榮”。
眾樂之指揮內涵深遠
鼓是遠古音樂的核心。古代樂舞開始先要擊鼓,表現周武王伐紂的《大武》樂舞,就是在奏樂之前先擊鼓,以此警戒眾人而使眾人先存敬意,此為“先鼓以警戒”。至今民樂和戲曲中都以鼓為指揮,這可說是自古流傳的規范。杜明介紹說,鼓在音樂中標示節拍、統一節奏,使眾樂器張馳有度、秩序井然,“鼓在音樂中可以表現歡快、沉重、號召等,起到烘托和色彩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樂器,它的功能是其他樂器不能替代的。"
古往今來,“鼓”的用場寬泛,文化內涵更是深遠:圖騰崇拜時期以鼓為舞;廟堂祭祀、宮廷慶典都離不開鼓人掌教;更夫以鼓報更,軍旅以鼓鼓舞士氣;舊官衙大堂懸鼓,擊堂鼓可以鳴冤;釋、道教僧道道場,繞鼓伴作法事;酒令擊鼓傳花,戲曲鼓板領奏,農事擊鼓插秧,圍獵以鼓驅獸。鼓常常被編入成語、戲文和故事:曹別論戰“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三國名士禰衡“擊鼓罵曹”,成為不容遺忘的歷史人物;“張飛擊鼓古城會”是兄弟情義相知。
源遠流長威震下
鼓,源遠流長的遠古重器、神器、昭示力量、穩定、剛毅與正義。嘉立于天地問,它那鏗鏘之聲,朗朗正氣,連綿不絕。在華夏諸多民族傳說中,鼓既具美好的寓意,更具神奇的威力。壯族傳說,鼓能降龍、服虎、斗犀,能幫助人克敵制勝,彝族更有習俗,認為鼓能驅除邪氣,保佑人口平安,六畜興旺。水族認為:將鼓置于床下,可保風調雨順,五谷豐登。貴州苗族傳說鼓是無所不在,無所不能、法力無邊的法器,銅鼓一響,妖魔鬼怪都會被鎮住。更多民族將鼓分為雌雄兩種,認為鼓是通人性的神器。
寓意深遠歷久常新
歷經歷史滄桑演變的中國鼓在古代和現代的許多領域中發揮著獨特的作用,蘊含新的魅力,具有廣泛的用途。正所謂“金鼓迭起,鏗鏘鐺盤"。“擊之以為樂”;作為樂器演奏或伴奏歌舞,如“黃門鼓吹"。傳遞信息:報警、報時、通傳等。用作重器:南方民族以鼓為重器,象征權勢和財富,五嶺地區最貴“銅鼓”。塞神祭祀:鼓被古人視為神器是受崇拜的器物。指揮作戰:“擊鼓其鏜,踴躍用兵”“漁陽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主要用來協調統一作戰。
今日中華大地正演繹著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新局面,新時代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正在展開。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快速發展,競爭愈演愈烈。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都要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有志之士需要高昂的斗志、鼓舞的士氣,也需要“援袍而鼓忘其身”的先行者胸襟和開拓進取、勇猛精進的氣魄、更離不開的執纏擊鼓、運籌帷幄的智慧。惟有如此,才能一馬當先,決勝千里,真正的立于不敗之地,如金鼓般威填四方,成為時代的贏家,成功的引領者。
秧歌文化博物館正廳中的兩面巨型中國鼓,鼓面繪制了敦化境內2萬6千年前摩崖石刻古人類壁畫,畫中遠古人類歌舞場景。敲擊鼓面起伏跳動的畫面仿佛穿越千萬年的祖先悅動起舞鼓聲震徹環宇。它守候著中華精神的生生不息期盼著您的文化之旅。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