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貴婦”大提琴的演變發展史
大提琴有著“音樂貴婦”之稱,它的聲音類似于人類的聲調,數百年來,大提琴以其溫暖生動的音色和豐富的聲調,給觀眾們來了無窮無盡的美感。大提琴是備受追崇的獨奏與合奏樂器,經過一系列的文化變遷和不斷改進,現在已經成為現代音樂的一大主流樂器。雖然它的外形很容易被人們所辨識,但它的歷史來源對許多人來說是一個謎。
無論你是剛開始接觸大提琴,還是正在學習演奏,希望你能夠對這個樂器多一些的了解,因為大提琴的演變有很多了不起的故事。大提琴是人們智慧的結晶,人們通過了不斷的實踐,克服了重重的障礙,才發明了這種藝術視覺極強的樂器,創造出了既源于靈魂,又能與靈魂對話的美妙音樂。
早期的大提琴
在很早之前,人們就已經開始利用豎琴等樂器來演奏音樂,利用樂器產生的旋律,伴隨詩歌演奏。歷史上最早的大提琴的也是從這個時候出現的,后來逐漸增加了一個琴弓。13世紀的繪畫描繪出了小提琴的早期形式,據專家稱,小提琴是從拜占庭和古希臘時期逐漸演變而來的。起初的大提琴是貴族的樂器,民間很少出現,外形也和現在的大提琴大不一樣。
大提琴發展史
根據維也納交響樂圖書館的資料,直到16世紀上半葉(1520年至1550年),一些著名的小提琴家才開始創作出了接近現代大提琴的作品。
在大提琴的發展史上,第一批低音提琴開始出現,這歸功于我們所熟知的制琴師安德里亞·阿馬蒂(1581-1632)、加斯帕羅·達薩洛(1549-1609)、保羅·馬吉尼(1581-1632)。在那之前,聲樂伴奏和文化品味都偏愛比較高的音調,但隨著偏好的發展,有必要發明出能產生更多音域的樂器,特別是低音域的聲音。
大提琴的設計與改進
在十八世紀之前,大提琴體積非常的龐大,演奏起來也非常的不方便。然而,從18世紀的早期開始,人們開始普遍熱衷于小尺寸的樂器。安東尼奧·斯特拉迪瓦里(1644-1737)經過不斷的改良,發明了我們今天所知道的大提琴尺寸。1710年后,他開始制作兩種尺寸的大提琴,歐洲各地的制琴師也效仿了他的做法,他的許多大提琴作品至今仍在演奏。正是大提琴尺寸的標準化,催生了作曲家和大提琴家路易吉·博切利尼等大師級演奏家的出現。作為一個音樂先驅,他沒有將大提琴用于嚴格的低音技巧,而是在樂器上加入了更多的顫音、和聲和高級旋律,這表明大提琴與類似的獨奏樂器具有同等的地位。
到了法國大革命時期,大提琴所需的聲調得到了更進一步的豐富。到了十八世紀末的時候,演奏家們的注意力從原來的專業角度,轉變為了更加注重聽眾的感受。為了提高大提琴的音量、清晰度和反應能力,人們做了一些改變,大提琴從帶有奇妙色彩的精致音色發展到更豐滿更具穿透力的音色。人們做出的改變包括抬高琴橋以增加琴弦的壓力和音量,對琴頸和指板也進行延長,琴頸被向后傾斜以提高清晰度和反應能力。
這一時期也誕生了很多的大提琴曲的作品,第一部主要作品是巴赫的《第六組曲》。關于大提琴的歷史記載,在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的一段時期,大提琴經過了一定程度的演變,最明顯的就是琴頭的變化,這是為了使琴的音色更加平衡。
大提琴發展到今天,普及程度已經非常廣泛了,也受很多愛好者的追捧。近年來,它已經開始滲透到許多音樂流派中,甚至還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甚至還出現了大提琴搖滾,一種強調哥特式聲音的搖滾音樂亞流派。
大提琴歷史悠久,音色純美,真是一種迷人的樂器。它的多功能性和美感,促使了很多的藝術家們為之癡迷,并將繼續去發現這種樂器新的演奏方法。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