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敗皆流量”——誰在控制音樂審美話語權
2019年騰訊娛樂白皮書(截圖)
近日結束的《歌手當打之年》第八期,在網絡上遭遇網友兩極化的討論,被淘汰的歌手袁婭維,成為“當打之年”的第一個意難平。
歌手袁婭維,在業界被稱為“技術頂尖、唱功全面、音域極廣、技能強大的現場歌手”,選擇了《I Love You 3000》和《我想》兩首還未成為所謂的“大眾流行”、但在各自圈層中都是爆款的歌曲,輸給了若干流量型藝人。
不少知名博主都表示惋惜,甚至是憤怒。這也令人不禁質疑:現在的華語音樂市場到底怎么了?
日前,澎湃新聞聯合綜藝節目《我是唱作人2》進行的華語音樂市場生態調查視頻在愛奇藝上線,采訪了從業者、消費者、經營平臺、媒體人等華語音樂市場鏈條的各個環節,通過不同角度的發聲,發掘探討當今華語音樂市場的痛點——誰在控制音樂審美話語權?
“稱霸”榜單的粉絲經濟效應“成敗皆流量”的路人口碑
視頻中有人對音樂榜單的評價一語中的:“榜單更多體現的是熱度,而不是質量!”流量時代把網絡數據作為衡量明星商業價值的標準,粉絲們為了比拼銷售額,為了“讓榜單看著好看一點”,哪怕碰到“不好聽”的歌,也不得不“做沒有感情的打榜機器”。這樣造成的后果就是,榜單上幾乎都是流量的歌。
久而久之,自然就會引起路人對偶像、對流量歌曲的反感。其實很多偶像歌手,他們的歌不是不好聽,只是登上了榜單之后,就顯得沒那么好聽了,因為路人覺得是在“造假”“才不配位”。
因為身上帶有“流量”標簽,一些網友對王源唱作的歌曲存在很多“偏見”。在綜藝節目《我是唱作人》第一季中,作為嘉賓的王源說:“如果歌真的不好聽可以否定,但請不要因為我是王源而否定我的歌。”當這一節目第二季嘉賓陣容公布后,作為嘉賓的流量藝人張藝興同樣受到了偏見和質疑。
樂評人呆若木一表示:“原本應該按照人的喜好反應出榜單的流行度,現在通過金錢或者集資的方式,讓榜單變成可以操控的玩具。”
被洗腦的短視頻口水歌不斷復制的《學貓叫》
生態調查中顯示,除了粉絲刷榜,短視頻口水歌也被質疑是造成華語音樂生態失衡的重要原因之一。即使你從不主動搜索這些歌曲,它們依然會“想辦法”出現在你耳邊,而且“它們真的太洗腦了!”一方面,短視頻平臺變成了“打歌”利器,產生無數的“爆款”;另一方面,從短視頻平臺爆紅的“神曲”,大眾又會覺得有失創作水準。
調查中一位知名歌手經紀人表示:“現在專業性的東西沒有那么容易被大眾接受了,反而是一些比較市場化的音樂,大眾比較喜歡。”
《學貓叫》是過去一年里火爆大街小巷的“網紅”歌曲,然而就像樂評人所說,第一個做《學貓叫》的人是沒有問題的,看到《學貓叫》再去批量生產“學X叫”,這種不斷“拷貝+粘貼”的市場行為,才是短視頻時代存在的問題。
拋開“短視頻出身”的標簽,一些所謂的“網紅歌手”,他們是否就無法創作好聽的歌曲?《我是唱作人》第一季節目請來了高進,第二季又請來了“隔壁老樊”,給他們展示作品的機會。之前大眾更多只是在網絡上聽他們的歌,如今他們能夠站在舞臺,接受廣大觀眾的評價,本身需要一定的勇氣。
正如歌手李榮浩所說:“音樂沒有好壞之分,不要再被誤導,音樂只有你喜歡和你不喜歡兩種方式。”
實際上,越來越多的華語音樂人開始重新審視當下市場存在的問題,希望打破偏見,推出更多優秀的歌唱力量。音樂競技類綜藝節目,在挖掘實力唱將、推出潛力唱作歌手方面,發揮著自身的優勢。
網友注意到,《我是唱作人2》在嘉賓選擇上依然延續第一季的多元化。張藝興、鄭鈞、陳粒、GAI周延、霍尊、隔壁老樊、馬頔、劉思鑒,既有所謂的流量、網紅歌手,屬于音樂小眾圈層的歌手,也有樂壇前輩,還有新“聲”力量。八種不同風格的唱作人站在一起,沒有“熱度”和標簽,只有作品和舞臺。
節目總制片人車澈在采訪中表示,《我是唱作人2》希望讓整個市場看到,華語原創音樂,有一些新的東西在涌動。“初音不改,新聲未來”,節目制作的初衷,也成為業界對華語樂壇良性運轉的期待。
太平鼓,是滿、蒙古、漢等族棰擊膜鳴樂器。因單面蒙皮又稱單皮鼓。流行于遼寧、吉林、黑龍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