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順笛教育中小學音樂器樂課程標準
第一部分 前言
長期以來,我國中小學音樂課是以“講解+聆聽+唱歌+游戲(或戲劇性表現)”為固有的基本教學模式。在近60年歷程的中小學音樂教育中,器樂教學,尤其是中西管弦樂隊樂器的學習被排斥在學校音樂課程體制之外。從2000年開始研制的國家音樂課程標準,全稱為“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到2012年1月正式出版的“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這一狀況開始得到轉變。
然而,無論從新教改實施十年以來的實際情況看,還是從2011版課標的課程內容設置規定來看,演奏樂器,尤其是演奏中西管弦樂隊樂器幾乎還只是停留在文本上。中小學音樂教材中關于中西樂隊樂器的知識主要靠課堂講解來傳授,作為教學主體內容的中西器樂作品的音響體驗主要通過聆聽欣賞來進行。除極少數學校外,中西管弦樂隊樂器的實踐教學基本與音樂課無緣,器樂教學實際上仍處于弱勢或缺失狀況。
在我國現行中小學音樂教育體制中,如果說器樂學習還有所存在,也主要被劃歸在學校的課外活動中,由學校組織各類樂團或課外器樂興趣小組來進行。然而,課外活動顯然不在現行課程標準的研制和實施范疇之內。更普遍的情況是,放眼全國,無論課內外,絕大多數學校基本看不到樂器的影子。
針對這一狀況,我們制定了《中國順笛教育中小學音樂器樂課程標準》,希望助力我國普通中小學器樂課堂的發展,幫助學校建立具有科學性、專業性、民族文化性和方便實施的器樂課堂標準,提高學生審美能力,塑造完美人格,傳承民族音樂文化,實踐真正的素質教育。
一、課程性質
順笛器樂課是九年義務教育階段主要面向中小學3-5年級和7-8年級學生的一門音樂選修課。
1、器樂演奏是感知、體驗、理解音樂的重要途徑,是音樂課的重要教學內容。
2、所有學生都應該獲得同等的器樂學習機會,只有這樣才能體現真正意義上的面向全體學生,即我們所提倡的素質教育精神。
3、順笛易吹響,初學簡單,同時保留竹笛特色,能夠演奏民樂曲目,體現了音樂學習的循序漸進原則。
4、順笛學習重在表現和表達,體現了在操作中體驗、從實踐中審美、從音樂本身出發學習音樂的原則。
5、順笛是民族樂器,開展順笛課程的過程也是傳承和發展民族音樂文化的過程。
二、課程基本理念
1、以聆聽、演唱、演奏相結合,以參與、表現、實踐為核心,以順笛演奏教學為重要內容和途徑。
2、將音樂知識的傳授、音樂作品的欣賞與順笛演奏實踐密切結合,真正做到音樂教學的知行合一。
3、器樂學習不是少數藝術特長生的權利,而應是每個學生都可以選擇的學習權利。
4、改革現行的音樂課和課外器樂社團相分離的狀況,將音樂課與順笛課、樂團等課外音樂活動有機融合在一起。
5、將順笛演奏實踐活動的內容與地方和少數民族音樂的學習密切結合起來,為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提供有效的平臺和途徑。
三、課程設計思路
1、從中小學生器樂學習的生理基礎條件看,器樂演奏,是以肢體(尤其是上肢)手指、手掌、手腕小肌肉運動為主、肢體伸展大肌肉運動(主要是上肢小臂和大臂)為輔的一種肢體運動技能。少年兒童8—14歲時,其手指、手掌、手腕肌肉的靈活性和協調性都有較大的提高,運動知覺的精巧性和準確性可以提高50%以上,從音樂學習角度而言,骨骼、肌肉發展、肺活量等生理方面,已經具備了學習中西管弦樂隊樂器所要求的基本生理條件。結合學業任務等其他綜合因素,在3-5年級和7-8年級階段開展順笛課程最為合適。
2、音樂教育教學的實踐已經證明,針對少年兒童的身心發展特征與規律,以動手操作和實踐為主要模式的課堂教學,比以聆聽為主要模式的課堂教學更加具有良好的教學效能。順笛課程的設計是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將樂理知識的學習與演唱演奏中的識讀樂譜相結合,將樂器和樂隊常識的學習和樂隊排練實踐相結合,將欣賞作品與表演實踐相結合,將對各個民族的音樂舞蹈文化的接觸、了解與對其民族音樂的演唱演奏相結合,將學生的創作嘗試與對其作品的演繹相結合,這樣能夠最大程度地激發出學生主動探究、嘗試、享受音樂藝術奧秘的興趣,有效地踐行課標理念,在實踐中掌握并運用知識和技能,培養和提高音樂審美能力,實現音樂課程的價值目標。
3、學校開展順笛器樂課程需要解決師資問題。目前全國來講,仍然有很多學校沒有配備音樂老師,就算有專職音樂老師,基本上也沒有受過專業的樂器訓練,特別是笛子專業。中國順笛教育通過線上和線下的資源整合,為學校提供順笛課程的師資培訓。線上主要提供教學視頻、演奏示范、曲目伴奏和在線指導等;線下我們與當地笛子老師合作,為學校提供面對面的線下師資培訓。一般音樂老師經過短期培訓后就可以具備初級課程的教學能力。
4、為適應課堂器樂課程的教學,我們按照課時編寫順笛專用教材,每一課時包含了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課程內容和課后作業,教學過程分為導入新課、講授新課、鞏固練習和歸納小結等,這樣方便音樂老師開展順笛課程教學。
第二部分 課程目標
一、總目標
學生通過順笛器樂課程的學習和參與以體驗、表現為核心的演奏實踐活動,探究、發現、領略音樂的藝術魅力,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持久興趣,櫥養美感,和諧身心,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學習并掌握必要的音樂基礎知識和基本演奏技能,拓展文化視野,發展音樂聽覺與欣賞能力、表現能力和創造船力,形成基本的音樂素養。豐富情感體驗,培養良好的審美情趣和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促進身心的健康發展。
二、具體目標
1、通過適時適當學習順笛演奏,促進相關骨骼肌肉的發展,增進身體運動的靈活性和協調性。
2、改變以聆聽為主要模式的“被動”音樂課堂教學形式,采用以動手操作和實踐演奏為主要模式的“主動”音樂器樂課堂教學形式,刺激和激發學生探究興趣和行為的環境,讓學生自行探索,主動學習。
3、通過順笛演奏實踐,將音樂知識、音樂技能、音樂能力三者有機結合在一起,并相互依托,互相促進,遷移轉化為音樂審美能力。
4、通過器樂合奏,培養學生集體學習模式,在集體參與和實踐的過程中與同伴一起學習,相互觀摩,使學生有機會了解別人的行為和想法,對學生的去自我中心性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5、通過學習順笛演奏,讓學生了解民族音樂文化,增強民族文化自信,使其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和弘揚者,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三、學段目標
第一階段 (第一學期 第1-16課時)
學會基本演奏技巧,掌握2-3首兒歌樂曲,能夠獨立地和與他人合作演奏。推薦曲目:《瑪麗有只小羊羔》、《西瓜之歌》、《龍的傳人》。
第二階段 (第二學期 第17-32課時)
初步掌握吐音、顫音基本技巧,掌握3-5首經典歌曲或民樂曲,能夠獨立地和與他人合作參與演奏表演活動,能夠對自己和他人的演奏作簡單評價。推薦曲目:《送別》、《上學歌》、《小燕子》、《茉莉花》、《但愿人長久》、《小蘋果》、《生僻字》、《我和我的祖國》、《我的祖國》。
第三階段 (第三學期 第33-48課時)
掌握社會藝術水平竹笛考級三級類的曲目1-2首,初步達到三級類考級能力(有條件可以參加社會考級),能夠獨立讀寫樂譜。推薦曲目:《金蛇狂舞》、《花好月圓》。
第四階段 (第四學期 第49-64課時)
掌握社會藝術水平竹笛考級四、五級類的曲目1-2首,初步達到四、五級類考級能力(有條件可以參加社會考級),能夠初步掌握改進旋律、變奏和伴奏的能力,在具體指導下進行創作和改編演奏簡單演奏曲目。推薦曲目:《小放牛》、《姑蘇行》、《塔塔爾族舞曲》。
第三部分 課程內容(對應教材《中國順笛教程之四維》)
第一階段
第一課 (第1課時):認識順笛。
掌握順笛的保養方法、正確擺放、演奏姿勢、按孔方法、紙膠使用方法和笛膜孔位置,了解筒音做5指法,學會“duo”的按法。
第二課 (第2-4課時):123與曲譜。
認識并演唱音符“1 2 3 4 5 6 7 ”,學習順笛筒音做5指法1 2 3,曲譜的認識與使用方法。
第三課 (第5-8課時):瑪麗有只小羊羔。
學習樂曲《瑪麗有只小羊羔》,1 2 3 音符強化熟悉,掌握曲譜。
第四課 (第9-12課時):西瓜之歌。
唱譜并演奏《西瓜之歌》,學習低音“7”的氣息控制,初步認識音的高低(三個基本音域)。
第五課 (第13-16課時):龍的傳人。
低音“6”“5”的學習,氣息控制強化訓練,學習樂曲《龍的傳人》,基本節奏節拍訓練。
第二階段
第六課 (第17-18課時):學吐音。
學會吐音中的“單吐”技巧,并且運用到上幾節課所學曲目之中。
第七課 (第19-20課時):吐音強化訓練。
對“單吐”進行進一步的學習,控制吐音的強弱,增強舌頭的靈活性,增強吹奏吐音時的節奏性。
第八課 (第21-22課時):“4”的練習與數拍訓練。
學習“4”音,以及對應指法,并且將“4”吹奏到干凈、洪亮、平穩。學習數拍子,且樹立數拍子的意識。
第九課 (第23-24課時):456音練習。
通過學習練習曲《456連音》及樂曲《我和你》,增強手指的靈活度。
第十課 (第25-26課時):送別。
長音練習,學習樂曲《送別》,初識音色的重要性。
第十一課 (第27-28課時):上學歌。
將吐音運用到樂曲《上學歌》之中,掌控《上學歌》的情緒以及演奏過程中的穩定性。
第十二課 (第29-30課時):小燕子。
學習樂曲《小燕子》,學習高音“1 2 3”的吹奏。
第十二課 (第31-32課時):茉莉花。
學習樂曲《茉莉花》,讓學生認識到中國音樂的美。
第三階段
(第33-48課時):學習至少一首三級類考級曲目。《金蛇狂舞》、《花好月圓》。
第四階段
(第49-64課時):學習至少一首四、五級類考級曲目。《小放牛》(四級)、《姑蘇行》、《塔塔爾族舞曲》(五級)。
第四部分 實施建議
一、教學建議
為保證本標準的實施,教師要深入領會課程的基本理念,以音樂為本,以學生為本,全面實現課程價值和課程目標。
1、順笛器樂課教學應該以音樂表現為出發點和核心,實施以“參與”和“表現”為主的實踐教學模式。
2、器樂演奏對于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提高對音樂的理解、表達和創遣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器樂教學應與唱歌、欣賞、創造等教學內容密切結合,積極引導學生參與聆聽、演唱、演奏、編創以及綜合性藝術表演等實踐活動,多聽音樂,多唱歌,多演奏樂器,多接觸樂譜,不斷積累音樂實踐經驗,并有效利用教材書、音響音像資料及網絡資源等,培養學生樂于思考、勤于實踐的意識和習慣,有效提升學生的音樂實踐能力。
3、音樂是人類的重要精神財富,每個學生都有享受這一財富的權利,都有認識、重視、珍視這一財富的義務;每個人都有基本的音樂潛能,學校音樂教育的任務是充分認識到這一點,通過有效的教育途徑挖掘、培養這種能力,引導學生通過參與、表現、合作,獲得愉悅的審美體驗,促進人格健全,使生活更有質量,更加美好,讓音樂伴隨孩子們的成長乃至整個人生。有了這樣的音樂教育理念,任何以專業眼光和要求來對待大眾音樂素養的普及和提高無疑都顯得苛刻,任何以專業名義無視少年兒童學習權利和義務公平則更是一種狹隘。
4、應重視順笛課堂教學目標的設定,并緊密圍繞目標來展開器樂教學活動。教學形式的選擇應服從于教學目標,無論采用何種教學方法與手段,都應具有明確的針對性和目的性。
5、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應充分發揮學生學習樂器的主動性。教師作為教學的組織者和指導者,是溝通學生與音樂的橋粱。在教學過程中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突出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和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加強教學過程中的師生互動交流。
6、我國是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多民族國家,各地區、各民族和城鄉之間存在差別。各學校和教師應結合本地、本民族和本校的具體情況,充分利用當地的課程資源,營造良好的校內外音樂環境,豐富具有區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特色的教學內容,因地制宜地把握各教學領域課程內容的彈性尺度。
二、評價建議
順笛器樂課程評價應充分體現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精神,貫徹本標準所闡述的課程理念,著眼于評價的診斷、激勵與改善的功能。通過科學的課程評價,有利于學生了解自己的進步,增強學習的信心和動力,促進課程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對學生的評價是課程評價的主要方面,應以本標準中各教學階段的課程內容為基本依據,全面考查課程內容所涉及的目標要求。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