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器百科:原來口琴是這樣起源的
口琴,用嘴吹氣或吸氣,使金屬簧片振動發聲的多簧片樂器;在樂器分類上屬于自由簧的吹奏樂器。由于發聲源是長度介于1.5~3.5公分的簧片而非空氣柱(如長笛),獨奏用口琴體積多在20×6×4厘米(長;寬;高)內,其音域依種類、調性不同而略有差異,大致可歸納成由中央C下1個八度至中央C上3個八度,涵蓋約3至4個八度。多簧片的結構,使口琴具有演奏和聲的基礎。對一般成年人而言,只要排列方向相同(同為吹氣發聲或吸氣發聲)且琴格間距在6公分以內的簧片均能同時發聲;由于演奏中途無法調整同一把口琴上簧片的相對位置,單一把口琴演奏和聲的能力是受限制的。一般而言,由樂器公司量產的口琴僅在八度和聲方面較不受限制。
其起源眾說紛紜,據傳笙于18世紀傳入歐洲,為樂器設計者提供了自由簧吹奏樂器的理論基礎。已知最早為1821年柏林的腓得烈·布希曼制作了現今口琴的原型。口琴的基本結構為簧片、座板、琴格及蓋板。簧片固定在座板上,一般口琴廠生產的口琴均采用鉚釘或點焊的方式來固定簧片;為求維修方便,有些人會對坐板加工,改造成以螺絲來固定簧片。半音音階口琴在結構上除了簧片、座板、琴格及蓋板外,還有吹嘴、彈簧及按鍵滑條。其座板上黏有塑制膠片,可有效減少演奏時非發聲簧片間隙的空氣流通,增加氣密度。
常見的十孔口琴是不黏貼膠片的,但為滿足單簧片壓音的演奏技巧所需,也有只在同一氣室(琴格位置)的高音簧片上黏貼膠片的設計。這種在十孔口琴上黏貼膠片的設計稱為半膠片系統, 由新西蘭的口琴演奏者暨改造者布蘭登·包華)提出。在一把口琴上,其簧片的音高組成為全音階者稱為全音階口琴。一般由口琴廠生產的十孔口琴及復音口琴在分類上均屬于全音階口琴,它們在中音域部分,簧片組成為完整的全音階;但由于結構上的限制及演奏時的和聲考量,高音域及低音域可能會增減若干簧片。一般由口琴廠生產的全音階口琴都有不同的調性(如:12大調、12小調及自然小調)可供選擇,以滿足演奏者的需求。在歐美國家,全音階口琴指的多為十孔口琴。
主要用于藍調、流行樂、民謠和西洋民俗音樂之中,是擁有最多歐美使用者的琴種,歸類為首調樂器;其為應用和聲和為和弦吹奏而在天生結構上常設計為不完整的音階排列,但仍可用音升與音降等技巧奏出原結構上缺少的音;故可說是音色變化最具特色的琴種,流行專輯中常聽見的多為此種口琴。十孔口琴除了一般的發聲方法外,常使用到如壓音與超吹等技巧亦為其迷人特色。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