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族樂器與音樂——嗩吶
嗩吶 為中國民樂類中的管樂類。公元3世紀,嗩吶由波斯、阿拉伯一帶傳入中國。嗩吶的音色明亮,音量大,管身木制,呈圓錐形,上端裝有帶哨子的銅管,下端套著一個銅制的喇叭口(稱作碗),所以俗稱喇叭。
嗩吶發音高亢、嘹亮,過去多在民間的吹歌會、秧歌會、鼓樂班和地方曲藝、戲曲的伴奏中應用。經過不斷發展,豐富了演奏技巧,提高了表現力,已成為一件具有特色的獨奏樂器,并用于民族樂隊合奏或戲曲、歌舞伴奏。
一、歷史
公元3世紀,嗩吶由波斯、阿拉伯一帶傳入中國。
西晉時期,新疆拜城克孜爾石窟第38窟中的伎樂壁畫已有吹奏嗩吶形象。在金、元時期,傳到中國中原地區。曾譯作“鎖吶”“銷吶”“蘇爾奈”“鎖奈”“唆哪”等名。
在明代,古籍中始有嗩吶的記載。明代武將戚繼光曾把嗩吶用于軍樂之中。在他《紀效新書·武備志》中說:“凡掌號笛,即是吹嗩吶。”明代王磐的《朝天子·詠喇叭》則是描述嗩吶最好的文章:“喇叭,嗩吶,曲兒小,腔兒大。官船來往亂如麻,全仗你抬身價。軍聽了軍愁,民聽了民怕,哪里去辨什么真共假?眼見得吹翻了這家,吹傷了那家,只吹得水盡鵝飛罷。”明代后期,嗩吶已在戲曲音樂中占有重要地位,用以伴奏唱腔、吹奏過場曲牌。而在以戲曲音樂為基礎的民間器樂中,嗩吶也成為離不開的樂器。
到了清代,嗩吶稱為“蘇爾奈”,被編進宮廷的《回部樂》中。到了近現代,嗩吶成為中國各族人民使用頗廣的樂器之一。
2006年5月20日,嗩吶藝術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二、基本構造
嗩吶由哨、氣牌、芯子、桿和碗五部分構成。在木制的錐形管上開八孔(前七后一),管的上端裝有細銅管,銅管上端套有雙簧的葦哨,木管上端有一銅質的碗狀擴音器。嗩吶雖有八孔,但第七孔音與筒音超吹音相同,第八孔音與第一孔音超吹音相同。
1993年,由著名管樂演奏家郭雅志先生發明了嗩吶“活芯”裝置,令傳統嗩吶奏出半音階、十二音體系,豐富了嗩吶的表現力。傳統的芯子為單管式,沒有活芯靈活可伸縮的優勢,演奏半音階十分不便,已不能滿足現代音樂發展的需求。而活芯為活動套式,可以伸縮改變長度,復位靠彈簧的作用。
演奏時,通過雙手向上壓進活芯,便能奏出臨時變化半音或半音階。如果把活芯推進、卡定,即可做高半音的移調樂器使用,指法不變。推進后所產生的音程關系上的徽小偏差,可通過控制嘴勁而調整,演奏者很容易適應和進行有效的修正。活芯共有3種規格,由于其伸縮長度可以調節,因此解決了大、中、小各種調子嗩吶的應用問題。活芯的出現不僅為演奏者演奏半音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便捷,同時也推動了嗩吶事業的快速發展。
三、嗩吶種類
1、傳統嗩吶:傳統嗩吶管身為木質,上有八個孔,芯子與嗩吶碗都是是金屬的,哨片是用蘆葦做的,經常用于各類大小舞臺演出。例如:戲曲伴奏、歌曲伴奏、民樂團國內外演出、獨奏等。常見的嗩吶有小嗩吶、海笛、中音嗩吶、大嗩吶。
2、加鍵嗩吶:20世紀60年代研制成功,是中國傳統嗩吶的改良樂器。桿上的音孔按十二平均律開列,健全了半音,轉調方便。有高音、中音、次中音和低音四種,較傳統嗩吶音色豐富、音量增大,并擴展了音域。加鍵嗩吶模仿西方單簧管和雙簧管的機械裝置對傳統嗩吶進行了加鍵改良,主要應用在現代民族管弦樂隊中,常見的改革品種主要有加鍵高音、加鍵中音、加鍵次中音、加鍵低音嗩吶等,擴大了嗩吶演奏的音域,可以成功演奏十二平均律各音,方便轉調,音色更具有融合性,增強了樂隊嗩吶組的表現力。但是音色有些偏向于西洋樂器中的薩克斯,許多傳統嗩吶的技法無法運用,而且專門的加鍵嗩吶的獨奏曲猶如鳳毛麟角,因此在民間普及度比較差。
四、樂曲欣賞
1、百鳥朝鳳
百鳥朝鳳,嗩吶獨奏曲,在北方各地都有不同版本。
1953年春,由山東省荷澤專區代表隊作為嗩吶獨奏參加第一屆全國音樂舞蹈會演演出時,受到熱烈歡迎。后來嗩吶名家任同祥在專業音樂工作者協助下,壓縮鳥叫聲,刪去雞叫聲,并設計了一個華彩樂句,運用特殊循環換氣法的長音演奏技巧,擴充了快板尾段,使全曲在熱烈歡騰的氣氛中結束。樂曲以熱情歡快的旋律與百鳥和鳴之聲,表現了生機勃勃的大自然景象。
2、全家福
嗩吶曲獨奏曲,用豫北安陽地區的民間戲曲唱腔、板式、曲牌組合起來的吹奏樂曲。
該曲的旋律走向、調式色彩及吹奏特點,都給人一種古樸、灑脫、強進之意,使你揮之不去、難以忘懷。該曲由散板、中板、快板、飛板組成,可以說是典型的傳統板式結構,符合中國人的傳統審美趨向。由散板到正扳、由慢板至快板、由敘述到激越,又給人以思慮、解脫、圓滿之感。
3、一枝花
一枝花,嗩吶獨奏曲,任同樣于1959年春根據山東的地方戲和其它民間音調編寫。
樂曲開始是一段散板,采用山東梆子“哭腔”音調,凄楚悲壯,接著是敘述性的慢板,柔婉動人。最后慢起而漸快轉入中板,采取《小桃紅》為素材,節奏活潑,音樂輕快。
之后,出現“穗子”特點的展開段落,短小音型的重復,相間出現“放輪”的長音,渲染了一種熾烈而歡騰的氣氛。
4、豫西二八板
嗩吶曲《二八板》在上個世紀80年初由于演出的需要再次加功,在時值上由兩分多鐘發展為4分半鐘,由高音嗩吶改為中音嗩吶,在《二八板》前又加了“豫西”兩個字即《豫西二八板》。《豫西二八板》劉文金先生執筆修改完成,1983年由郝玉岐加工。通過中音嗩吶細致入微的模擬,使得吹腔在飄動中透著剛氣,在深厚古樸中透著柔美,如同吟頌、如同哼腔;這里如青蜒點水般的氣吐音的柔弱吟奏,使吹腔入木三分更加感人。在第三段快板中,在豫劇快流水板的發展變化中,花腔跳動跌宕粉繁,給人們以歡快愉悅之感。
5、懷鄉曲
《懷鄉曲》是王國潼先生采用臺灣地方戲曲《歌仔戲》的曲牌“哭調子”、“七字調”為素材創作而成的。作者在樂曲的演奏藝術要求中寫道:“臺灣《歌仔戲》與福建《薌劇》屬于同一劇種,都起源于福建的民間歌舞《錦歌》、《鋪地掃》,相互之間有著密切的血緣關系,故此曲最初曾取名為‘懷薌曲’,意用‘薌’‘鄉’二字同音,以表達臺灣同胞借懷念昔日薌曲之音而抒發今朝懷鄉思親之情。現在恢復原曲名的同時將‘薌’字改為‘鄉’字,以使其含義更為確切。”
《懷鄉曲》原曲分為三段。第一段:表現臺灣同胞對祖國及親人深切懷念的心情。這段緩慢而悠長的旋律,感情深沉而真摯,如同臺灣骨肉同胞在殷切地訴說著自己的心愿:“謠望家千里,骨肉各西東,倚欄懷薌曲,無限故鄉情。”第二段:表現臺灣同胞看到祖國欣欣向榮景象時的激動心情,以及他們對祖國的贊頌與向往。第三段:情緒更加激動,表現臺灣同胞渴望祖國統一的迫切心情和堅定信念。賈鵬芳改編并演奏的《懷鄉曲》,宿略了第二、第三段,變化發展了第一段;少了許多興奮與激動,多了一些憂傷與思念,凄美的旋律使人思緒萬千,這也是中國二胡最能感動人的一面。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