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治療在馬來西亞的發(fā)展
音樂可以陶冶性情,音樂也可以作為一種治療方法,幫助特殊兒童培養(yǎng)自我表達、溝通、社交等能力。
音樂治療跟一般唱游班不一樣,因為音樂治療顧名思義是以治療為目的,因此必須由接受過專業(yè)訓練的人有計劃、有組織地使用音樂達到治療效果,不只為培養(yǎng)興趣和消磨時間那么簡單。
從表面上看,兒童的音樂治療形式跟唱游班很像,比如大家會圍成一個圈跟著音樂節(jié)奏數(shù)拍子,身體也會隨著音樂而擺動。不過正所謂“外行看熱鬧,內(nèi)行看門道”,對于受過專業(yè)訓練的音樂治療師來說,音樂治療當然不是表面所看的那么簡單,因為那過程其實蘊含一些經(jīng)過設計的治療手段和評估方法。
在一些西方國家例如美國,音樂治療已發(fā)展出一門專業(yè)體系,要成為音樂治療師,除了必須在美國音樂治療協(xié)會認證的學校完成訓練,還必須考試和向?qū)I(yè)團體注冊。在馬來西亞,真正受過訓練的音樂治療師為數(shù)不多,而且由于馬來西亞至今為止沒有大學開辦音樂治療系,因此本地的音樂治療師都是從海外畢業(yè)。
博特拉大學音樂系講師英德拉博士(Indra V. Selvarajah)早年留學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專門研究音樂治療。她回國后積極推動音樂治療在本地的發(fā)展,是馬來西亞音樂治療協(xié)會的創(chuàng)會會長。
特殊兒童是她經(jīng)常接觸的群體,她接觸的許多幼兒只有兩三歲,甚至小至6個月的嬰兒也有。她說,音樂可以幫助特殊兒童成長,重點是大人需要有早期療育(Early Intervention)的概念,及早讓孩子接受適當?shù)闹委煛?/p>
形式多元沒指定樂器音樂治療的形式很多元,而且沒有指定使用哪種樂器。她通常會先評估特殊兒童的情況,然后依照個案的情況來設計音樂活動,主要目的是幫助他們的感官發(fā)展,還有讓他們通過音樂自我表達。
社會大眾往往對特殊兒童有個錯誤觀念,以為特殊兒童無欲無求,所以常常會低估他們。可是從她的經(jīng)驗來看,特殊兒童其實就跟普通小孩有著一樣的需求和欲望,所以她對待特殊兒童就像對待普通兒童那樣,將重點放在他們的發(fā)掘能力和潛力,而不是聚焦于他們的障礙。
另一方面,社會大眾往往因為特殊兒童有一些崩潰的行為而覺得他們舉止怪異,但她說普通小孩在不耐煩的時候其實也會崩潰,只不過特殊兒童的反應比較大,尤其如果他們不善于用言語表達,反應就會更激烈。這時候,“音樂治療可以創(chuàng)造一個有安全感的空間,幫助他們舒緩焦慮,不用害怕會因為做錯事而被處罰或責備。”
加強應付日常生活能力她表示,音樂治療跟一般的音樂教育不一樣,音樂治療師受過專業(yè)訓練,知道怎樣應對特殊兒童的各種反應,以及根據(jù)需要來設計音樂活動,幫助他們加強認知、情緒、社交等方面的能力,希望他們把這些能力運用在日常生活上,例如比較容易交朋友和比較能夠適應嘈雜的環(huán)境。音樂治療的宗旨不是要訓練音樂才華,更不是為了幫助學生應付音樂考級,這是音樂治療跟音樂教育的不同之處。
英德拉是馬來西亞音樂治療的重要推手,特殊兒童是她非常關注的其中一個群體。(受訪者提供照片)
英德拉博士:音樂治療者需受專業(yè)訓練由于音樂治療不同于音樂教育,因此不是只要是音樂老師,就肯定懂得什么是音樂治療。
美國專家明年助博大開發(fā)課程一直以來,有不少音樂老師向英德拉探聽本地哪里有提供專業(yè)的音樂治療訓練,因為他們誠心希望能夠用音樂幫助特殊兒童。只可惜目前馬來西亞還沒有一個完整的音樂治療課程,不過英德拉透露一個好消息,美國音樂治療協(xié)會主席明年將以國際交流項目的學者身份前來馬來西亞,到時這位貴賓會協(xié)助博特拉大學開發(fā)音樂治療訓練課程。
到底馬來西亞目前有多少位受認證的音樂治療師?英德拉估計大約有二三十位,她認為這人數(shù)是不夠的,而且由于這些音樂治療師大多集中在巴生河流域,因此國內(nèi)很多地區(qū)仍然嚴缺這方面專才。她相信本地確實有很多人才是真心想要幫助特殊兒童,但不是每個人能夠負擔到海外深造,“這是為什么我們努力想在馬來西亞開辦訓練課程,希望能夠為本地人提供更多機會。”
老人、病人和精神受創(chuàng)者都適合當然,音樂治療的應用范圍不只是特殊兒童,音樂治療還可以用在其他群體,例如老年人、病人和精神受創(chuàng)的一般人。一旦越來越多人了解音樂治療的好處,相信馬來西亞未來就會需要更多音樂治療師。
公開電郵歡迎家長咨詢以英德拉接觸特殊兒童的經(jīng)驗,她覺得很多特殊兒童無法得到早期療愈,問題出在家長身上,因為家長無法接受孩子是特殊兒童,或者沒有意識到孩子的狀況特殊,以致沒有及早讓孩子接受診斷和治療。
她雖然只是音樂治療師,但是因為接觸特殊兒童多了,所以她了解社會上有哪些幫助特殊兒童的資源和管道,譬如家長可以帶孩子到哪里接受診斷。熱心的她還主動公開自己的聯(lián)絡方式,歡迎需要詳情的家長聯(lián)絡她。
非洲有句諺語說,“教育孩子需要傾盡整個村莊的力量”,意思是養(yǎng)育孩子是一件不簡單的事。如果孩子是特殊兒童,英德拉說,那更是需要社會的關懷與支持,透過早期療育來及早介入。
曾燕儀目前在馬來亞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研究音樂律動對自閉兒的成效,希望找出能夠幫助特殊兒童的方法。
曾燕儀:特殊學生只是不懂表達音樂對特殊兒童的意義不僅僅是治療,一些特殊兒童如果對音樂有興趣且獲得適當栽培,他們一樣可以發(fā)揮音樂才能和上臺演出。
位于吉隆坡的小樂田音樂學院,近幾年舉辦的演奏會都會安排特殊兒童和普通兒童一起表演。院長曾燕儀說:“我要讓大家知道,他們(特殊兒童)不是什么東西都做不到,表演簡單一點無所謂,重要的是給他們在Concert上表現(xiàn)自己。Concert結(jié)束后他們往往都會進步,因為他們也是需要別人的肯定。”
小樂田原本只是招收普通兒童,多年前有個女生每次來上課時,她的自閉癥弟弟也會跟著來,每次來都會放聲哭鬧,但只要聽到音樂就會變得安靜。曾燕儀當時心想不如試一試教這個小男生音樂,從此開啟了特殊兒童的音樂教學。
這間音樂學院有四五十個特殊學生,有的人學鋼琴;有的人學聲樂;有的人學打擊樂。曾燕儀是鋼琴老師,她給特殊學生使用的樂譜和樂理練習本跟普通學生使用的一模一樣,主要根據(jù)學生的程度去挑選教材。
根據(jù)她的觀察,每個特殊學生都有獨一無二的特點,至今還沒見過有一模一樣狀況的小孩。這是為什么她說她不能用一套固定方法去教所有特殊學生,只能依據(jù)學生個別的具體情況去調(diào)整教學。
家長一起上課體驗曾燕儀早年留學美國,具有音樂教育和心理學碩士學位,目前在馬來亞大學攻讀博士,研究音樂律動對自閉癥兒童的成效。
采訪當天,她為自閉癥學生上一堂音樂律動課,這堂課算是她實驗研究的一部分,她還邀請學生家長一起參與,一方面是給孩子鼓勵,另一方面是想讓家長體驗為什么一些指令和動作對孩子而言很困難。
要帶動這樣的團課很不容易,因為學生有可能老是在狀況外或是鬧脾氣。但她說別以為特殊學生什么東西都不懂,“不是的,他們很懂的,只是他們不懂得表達。”
她發(fā)現(xiàn)如今有越來越多兒童出現(xiàn)閱讀障礙或是過動的狀況,她推測這可能跟現(xiàn)在的兒童少運動有關系。為了找出原因,所以她去讀博士,希望找出能夠幫助這些兒童的方式,譬如是不是能夠通過音樂節(jié)奏把他們串聯(lián)起來。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