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交響樂的魅力密碼
中國現當代音樂史和演出史中寫下了輝煌的篇章,也拉開了中國現代交響事業的大幕。
目前,我國音樂界和社會大眾對于改革開放以前的經典音樂作品,已達成較為統一的共識。這里所謂的經典音樂,是指經過歲月洗禮和歷史考驗所最終留下的、仍然具有生命力的作品。就像指揮家卞祖善先生曾提到的那樣:“我們現在一演奏就是老三篇:《紅旗頌》《春節序曲》和《北京喜訊到邊寨》,反反復復。大型一點的就是《梁!泛汀饵S河》,春節、元旦、國慶……每逢節日必演”。如上所說,這些作品直至今日,依然保持著極高的上演頻率,并已成為無可爭議的“經典”。固然,演出場次和現場效果不是全面衡量音樂作品水準高下的唯一標準。但是,探尋這些被廣泛認可的、具有時代特征、地域特色、中國化的管弦樂精品為什么能夠超越時代、喚醒聽眾的音樂記憶,以及時至今日依然能夠承載國人熾熱的時代與家國情懷,卻是十分必要的。
把創作展現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和中國精神的管弦樂作品作為藝術上的至高追求中國管弦樂作品的生命力,來源于創作題材的思想性和表現風格的民族性。縱觀西方音樂史,那些奠定作曲家在人類音樂文化史上偉大歷史地位的管弦樂作品無不蘊含著他們對音樂內涵的深入開掘。這種開掘主要體現在題材的思想性和音樂語言、創作風格的民族性上。一部管弦樂作品的思想性、民族性內涵越深厚,越會擁有強大的生命力與感召力。包含古典音樂巨匠巴赫、貝多芬、勃拉姆斯等在內的眾多作曲家,他們的作品中都蘊含著深刻的思想內涵與鮮明的民族風格;更有肖邦、威爾第、格里格、德沃夏克、柴可夫斯基等作曲家,在創作中有意識地追求民族音樂風格,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音樂豐碑,為世人留下了具有人文意蘊和藝術真諦的經典寶藏。
自西方管弦樂體裁傳入我國以來,老一輩作曲家就以創作出展現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和中國精神的管弦樂作品作為藝術上的至高追求。他們從豐富的民族傳統中汲取創作元素,以民歌、戲曲、曲藝和不同時期的群眾歌曲為素材,注重學習和運用西方作曲技法,給予音樂素材器樂化、交響性的呈現。這些飽含民族風格的中國管弦樂精品,塑造出了生動而鮮明的音樂形象,降低了聽眾對于“西方舶來”藝術形式的欣賞難度,也拉近了管弦樂體裁與中國聽眾的距離,使其在開創期便深入人心。
就創作題材的思想性而言,中國管弦樂起步于社會大變革的獨特歷史時期,繼而促使我國作曲家基于時代感召和歷史使命,自發形成了以革命斗爭、國家復興、禮贊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新中國等重大命題為題材的創作習慣。這一與社會環境、時代主題緊密結合的習慣,是管弦樂自其于戰火硝煙中落地生根,伴隨時代精神和社會脈搏一同跳動的結果。早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對于國家前途、傳統民俗、大好山河、社會生活等題材的關注,就已成為作曲家的主流選擇。并由此產生了一批獲得群眾熱愛的、可冠以“經典”之稱的中國“主旋律”管弦樂精品。
這些作品體裁豐富、題材多元。有描繪自然景物、禮贊社會新生活的管弦樂組曲《山林之歌》(馬思聰,1953)、《云南音詩》(王西麟,1963),管弦樂序曲《節日序曲》(朱踐耳,1958)、《節日序曲》(施萬春,1960),管弦樂小品《北京喜訊到邊寨》(鄭路、馬洪業,1976)等;有描繪風俗民情、敘述神話傳說的管弦樂小品《瑤族舞曲》(劉鐵山、茅沅,1953)、《貔貅舞曲》(王義平,1954)、管弦樂組曲《春節組曲》(李煥之,1955)、交響詩《黃鶴的故事》(施詠康,1955)、小提琴協奏曲《梁!罚ê握己馈㈥愪,1958);也有反映民族解放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鋼琴協奏曲《黃河》(殷承宗、儲望華、劉莊、盛禮洪、石叔誠、許斐星六人改編自救亡歌曲《黃河大合唱》,1969)、嗩吶協奏曲《歡慶勝利》(劉守義、楊繼武,1952)、交響詩《紅旗頌》(呂其明,1965)、管弦樂序曲《慶祝十三陵水庫落成典禮序曲》(羅忠镕,1958),以及為紀念和緬懷而作的交響詩《汨羅沉流》(江文也,1953)、《嘎達梅林》(辛滬光,1956)、《人民英雄紀念碑》(瞿維,1959),琵琶協奏曲《草原小姐妹》(吳祖強、王燕樵、劉德海,1972)等曲目。這些作品對中國交響樂創作和群眾的交響樂審美影響深遠。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研究專家梁茂春先生認為,上述20世紀50年代涌現的作品,“在世界交響樂壇上也可謂獨樹一幟,他們在該領域的創作成就宣告了中國管弦樂創作春天的到來,甚至管弦樂創作的‘中國樂派’也因為他們的出色表現而處于大有希望的萌動之中!
歷史證明,無論作曲家在藝術觀念和創作風格上有何等差異,凡是留芳于音樂史或流傳于大眾音樂生活的經典作品,無不蘊含豐富深刻的時代主題和鮮明立體的民族風格。這便是中國管弦樂作品保持旺盛生命力的重要保證。
“藝術性和大眾性的和諧統一是音樂創作的核心”
中國管弦樂作品的影響力,源自雅俗共賞的審美取向與真摯情感的貼切表達。
音樂家李煥之先生曾說“創作出民族的、人民群眾喜愛的、藝術上又是高水平的作品,是新時期對音樂家提出的要求”;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的創作者之一何占豪先生也說“藝術性和大眾性的和諧統一是音樂創作的核心”。由此可見,老一輩作曲家力求作品讓聽眾易于接受和樂于接受。他們更加注重音樂表現形式的大眾化,并在雅俗共賞的創作探索中,取得了可被后世學習與借鑒的經驗。這些經驗具體表現在:標題性的創作原則、民族化的表現風格、旋律的高度歌唱性,以及不盲目追求龐大體裁的創作思路等。中國民族音樂的線性思維習慣,使中國人普遍對帶有畫面感的“意韻”旋律偏愛有加。他們便對群眾熟悉的各種民族民間曲調進行考察、開發和利用;重視旋律的表現功能,依據群眾的審美習慣對創作手法與音樂風格進行調整與修正;選用人民喜聞樂見的民間傳說、神話故事、歷史典故和民俗風情,以及重大革命歷史題材為創作主題;提出優秀作品不在體裁大小,而在于是否精煉的觀點等。這些做法,使管弦樂創作在開創階段便為廣大群眾所喜愛,對中國當代藝術音樂的發展和社會音樂生活的繁榮起到了強而有力的推動作用。
中國管弦樂自開創期,便占據了中國藝術音樂舞臺的中心。那些或歡快動人,或優美抒情的音樂主題曾是“話匣子”(收音機)中一天到晚反復響起的曲調,被人們輕松哼唱;它們一度是大眾音樂生活的主流,成為幾代中國人的集體記憶。時隔半個多世紀,它們依然活躍于中國人的生活之中:《春節序曲》是各大國家級音樂院團慰問海外華人華僑專場文藝演出的保留曲目,也是拉開每年央視春晚大幕的演出序曲;在世界音樂史上具有影響力的中國協奏曲《黃河》和《梁!肥谴笮图o念節會、專業藝術節、音樂賽事的高選曲目;《紅旗頌》常作為國家重大政務活動、紀念活動的禮儀曲、開場曲和尾聲曲;《北京喜訊到邊寨》、《瑤族舞曲》以及朱踐耳和施萬春的兩部《節日序曲》等作品,則成為國外各大知名交響樂團訪華演出的保留曲目、安可曲目……藝術作品生命力和影響力的強弱,歸根到底是由作品的內力決定。老一輩作曲家在半個多世紀以前,將真情實感融進這些緊扣時代脈搏的“主旋律”作品,翻開了中國交響樂創作的輝煌篇章。時至今日,這些作品依然擁有旺盛生命力和影響力的原因在于:它們喚起了國人流淌于血液中最為深厚的歷史情感,使民族情結更牢固;它們在一輩輩聽眾的心里種下種子,使美好的樂音久久不散,沉淀成心頭永遠的交響記憶。
(作者:陳乾,系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副研究員)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