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音樂人用中國傳統樂器演繹中國古詩詞
“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中國古典詩作《花非花》在法國音樂人張思安的中阮演奏下,輕柔悠揚,溫婉纏綿。忽而曲調一轉,《奔放的馬》高亢雄渾、激昂澎湃的旋律又仿佛讓人置身于萬馬呼嘯的茫茫大草原。
法國人在中國 結緣中阮與古詩詞
一頭金色卷發,淺底色的眼睛,西方面孔的法國人張思安對中國古典樂器情有獨鐘。他是中國最早嘗試用中文演繹歌曲與音樂的外國人之一,也是第一個用中國樂器“中阮”來作曲并用之演奏流行音樂的外國人。
2000年,20歲的張思安從法國波爾多來到北京,在前門大柵欄觀賞了京劇表演,從此愛上了中國傳統民樂,開始自學中阮并進行創作。“最初在舞臺上用中阮演奏時,有中國觀眾問我,這是什么樂器。當我告訴他們這是中國傳統樂器時,他們顯得很驚訝,也很贊賞。”張思安回憶。20年后,類似的問題變得越來越少。
“我喜歡在音樂中加入很多新鮮的元素。”張思安說,他喜歡中國古代詩詞,于是每碰到一首喜歡的古詩詞,他都會用中阮為它譜上曲,做成一首歌。他最喜歡的古詩是白居易的《花非花》,他覺得這首詩詞既關于一切,又似乎空無一物。于是,縹緲如幻的古詩詞深遠意境在他的中阮演奏下,朦朧又有節律。
賦予中阮新生命 用音樂溝通不同文化
“這些中國流傳下來的古老樂器,讓我覺得格外有趣。我想讓這些古老的樂器重新現代起來,賦予它新的生命。”在張思安看來,“許多人把中阮看作是過去的東西,太老了。但我仍然會彈奏,因為對我來說,過去,現在和未來是緊密相連的。”
在張思安的音樂世界里,他還可以用彈爵士樂的方式為中阮賦予華美、奔放、熱情的特質。“我自己創造了電子中阮。我想讓這些古老的樂器電子化,并將它們發展到現代音樂中。”他認為,音樂是溝通古代和現代的媒介,也是溝通不同文化的橋梁。
在張思安的專輯《橋》的簡介中,他和他的樂隊希望通過音樂建立起一座連接文化界限的橋。這座橋超越了音樂風格的界限,讓聽眾能在時間和空間中穿梭,從東方到西方,從過去到未來。這張專輯最能體現張思安的音樂理念。
“北京給了我故鄉的感覺”
每次介紹自己的名字時,張思安都會說:“我叫張思安,思考的思,安全的安。”他覺得這個名字不僅和自己的法語名讓-塞巴斯蒂安(Jean-Sébastien)音譯像,更和自己的性格相吻合——喜歡思考、向往安逸。寫音樂、工作、思考未來、外出旅行,構成了張思安的生活。張思安認真地說,他所做的音樂都是對生活的感悟。
行遍中國絕大多數省份,張思安坦言,自己最喜愛的城市是北京,他覺得北京給能夠給他一種故鄉的感覺。“只要很長時間外出沒有回北京,我就會像思鄉一樣想念這座城市”。在北京,張思安結識了很多優秀的音樂人,在他看來,北京是一個文化和藝術氣氛最為濃郁的城市:“北京人才濟濟,云集著中國最優秀的音樂家、藝術家,優秀的藝術創作者們在這里相互交流學習,各自的藝術水平在這里也會得到越來越大的提升。”
不僅因為北京擁有濃郁的藝術創作氛圍,這座城市吸引張思安的,還有讓人津津樂道的各式美食。剛來北京時,張思安住在胡同里,不少老北京人請他去家里做客吃飯,炸醬面和餃子讓擁有“西方胃”的他感受到了東方舌尖上的誘惑。“還有北京烤鴨也非常美味,尤其讓我印象深刻。”張思安說。
“像法國一樣,中國各地的美食太多了,中國各地的文化也不一樣,只有真正來到中國,才能了解真正的中國。”旅居中國二十年,張思安希望中國——這個自己深深熱愛的國家,能夠被世界上的更多人更全面深刻的了解。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