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ntiers in Neuroscience》:學樂器對孩子大腦有幫助
發表在《Frontiers in Neuroscience》的一項最新研究中,神經科學家發現了新的證據,表明學習演奏樂器可能對大腦有益。受過音樂訓練的兒童在注意力和記憶喚醒方面表現更好,與注意力控制和聽覺編碼有關的大腦區域更加活躍。
研究小組對40名10-13歲智利兒童的注意力和工作記憶進行了測試。其中有20名兒童學了兩年的樂器,每周至少練習2小時,定期在管弦樂隊或樂團演奏。另外的20名對照組兒童,除了學校課程外,沒有接受過任何音樂訓練。研究人員通過先前開發和經驗證的 “雙峰(聽覺/視覺)注意力和工作記憶(WM)任務”對他們的注意力和工作記憶進行評估。在進行這項任務的同時,研究人員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監測兒童的大腦活動,檢測大腦內血流的細微變化。
研究人員重新設計了Johnson & Zatorre的雙峰注意力和工作記憶任務。他們要求參與者關注一對刺激中的其中一個,或同時關注這兩個刺激,或者兩個刺激都不關注:一個視覺抽象圖形和一段簡短的旋律,這兩個刺激同時呈現4 秒(“編碼階段”)。兩秒鐘后,研究人員要求被試通過“是/否”識別任務來回憶這兩個刺激(“記憶提取階段”)。研究人員還同時測量了反應的準確性和反應時間。
Kausel博士和研究團隊
兩組間的反應時間無差異,但是受過音樂訓練的兒童在記憶任務中的表現明顯更好。
文章的作者 Leoniee Kausel 博士說:“我們最重要的發現是,似乎有兩種不同的機制使得受過音樂訓練的兒童在注意力和工作記憶任務中表現得更好。一種支持更多領域一般性的注意機制,另一種支持更多領域特異性的聽覺編碼機制。”
“領域”指的是大腦如何對感覺形態(如熱、聲音或光之類的感覺類型)進行編碼,而領域特異性和一般性的指的是對僅僅一種或多種感覺形態進行處理,“機制”是指發生的神經化學過程。在受過音樂訓練的兒童中,這兩種機制似乎都得到了改善。
Kausel博士對于讓孩子學樂器也表示了贊同:“我建議這樣做。但是父母不應該只因為音樂課對孩子提高認知能力有幫助而替孩子報名,音樂同時也會給孩子們帶去快樂并且有可能掌握一門通用的技能,而且他們可以因此結識更多的朋友。”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