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課堂教學探究:高中音樂課堂改革的3點思路
隨著我國高中音樂課堂改革的深入推進,各學校也開展了一系列音樂課程的改革創新。廣大音樂教師在此基礎上開始反思自己的教學方式,通過自身的實踐探索找出適合高中學生學習音樂的課堂形式與教學方法。這對高中音樂課堂的改革無疑是有利的。改革過程中,我一直在思考:教師采取什么樣的教學方式,才能使學生真正學習到音樂知識,真正擁有鑒賞音樂的能力?究竟要從哪些方面開始改革?筆者就高中音樂課堂改革提出以下3點思路,并分析其可行性。
從多元化開始改變學生對音樂課堂的態度
高中學習對每名學生來講都是極其重要、極其緊張的。對學生而言,在這樣一種“多學習一秒,多提高一分”的狀態下,音樂課堂純粹是放松課或自習課。在課堂上,學生也許可以多做幾道練習題,多背一些英語單詞,多總結知識經驗。對這樣的音樂課堂,大家都不陌生。學生對音樂課并不重視,對教師來說是一項很大的挑戰。因此,高中音樂課堂的改革首先要從根源上轉變學生對音樂課的認識,重新定義音樂課。
如何讓音樂課的概念從學生的大腦里發生轉變呢?首先,教師要通過吸引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學生在高中階段除了學習書本知識外,還應該培養鑒賞力與批判性思維,擁有自己的意識,而不僅僅是“做題的機器人”。音樂課對學生而言是“僅此而已”“非常簡單”,幾乎沒有挑戰難度,因此他們失去了對音樂的探究與好奇。此時,教師要讓學生從音樂中判斷情感、時代或作曲人的心理,讓學生感到音樂有難度,并不僅僅是放松而已。有難度才會有攀登的心理,才會激發學生認真學習的干勁。不可否認的是,人類都有一個共通性,即喜歡尋求不可獲取的事物或挑戰不可能的心理,高中生也不例外。教師要抓住學生“不服氣”的心理,讓學生明白只有通過不斷學習才能擁有判斷事物的能力。對學生而言,培養音樂意識、提高音樂素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只有在不斷的學習中才能有所啟發;對教師而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一項挑戰,而在學生擁有興趣后對課堂進行多元化的改變,幫助學生養成批判性思維,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也是需要不斷探索的過程。
充分運用多媒體技術,從形式上改革音樂課堂
隨著課堂設備的更新換代,大部分學校安裝了多媒體設備并且投入使用。既然硬件設施已經得到支持,我們就應該將多媒體教學運用到音樂教學中。音樂是美感與靈感結合為一體的,沒有來自純粹的欣賞就談不上評判。因此,教師在音樂教學中可以運用多媒體設備選擇音樂的播放環境。在不同的環境中,音樂展現出來的音質并不同。教師可以讓學生對不同的音質進行比較,進而判斷音樂在不同氛圍中表達出來的情感。
鼓勵學生再創造
音樂的創作來自詞作者和曲作者的獨一無二的靈感與情感,而聆聽者身處不同的環境,具有不同的性格,所思所想自然也不同。或許一曲快樂的音樂對部分學生而言卻暗藏悲傷之意,或許悲傷的音樂中卻含有驚喜與快樂。音樂的聆聽就如同書的閱讀,既然“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那么“一千個聆聽者也會聽出一千種情緒”。因此,在學生品鑒音樂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對音樂進行心理解讀或演繹,并且用文字、聲音或視頻的方式表達出心中所想。
綜上所述,隨著時代的進步,教育的方式也要與時俱進,教育理念也應該及時更新,教育形態也要及時改革。高中音樂在教學體系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是培養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的關鍵課程。音樂教學應該具有不拘一格、多姿多彩的教學形式,深厚優美的情感教學方式,深思熟慮、探入心底的思考模式,從音樂教學與其他學科的不同點與相似處出發,深入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啟發學生多思考、多批判,形成自我思考意識,全面提高學生的音樂欣賞水平與音樂素養。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