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樂天下——中原古代音樂文物展在廣漢三星堆博物館開展
編鐘(公元前770 一 476年)。
三彩騎馬樂俑(唐)。
彩繪坐部伎樂女俑(唐)。
宋代銅鼓。
賈湖骨笛,距今9000年至7000年。
距今9000年至7000年的骨笛、6000多年的陶鼓、3000多年的骨排簫……考古發現的眾多音樂文物,讓中國音樂的起源有了鮮活的實物見證。7月31日,“和樂天下——中原古代音樂文物展”在廣漢三星堆博物館開展,來自河南博物院的172件/套文物精彩亮相。它們從七八千年前的原始社會一直跨越至明清時期,涵蓋了骨笛、陶鼓、編鐘、古琴等不同種類,一展中華音樂文化的深厚內涵和魅力。
中國古代音樂穿越數千年的歷史時空,記錄著先民的情感與生活,傳承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記憶。禮序乾坤,樂和天地,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宏大氣魄。地處中原的河南,具有悠久的歷史沉積和豐厚的音樂文化遺存。本次展覽精選了河南出土和征集的自遠古到近代的音樂文物精品172件/套,展品包括了陶塤、龍紋石磬、特镈、陶鼓到灰陶尊上倒立俑、彩繪坐部伎樂女俑、吹笙引鳳畫像磚、三彩聽琴圖枕、“飛泉漱玉”蕉葉式琴等各個時代的代表性音樂文物。整體展線以時間為序,分為“古拙質樸的精神之花——遠古及夏商時期的音樂”“鐘鼓之樂與吳歈蔡謳——周秦音樂”“歌舞大曲與竽瑟狂會——漢代至魏晉南北朝的音樂”“宮廷燕樂與市集新音——隋唐至明清的音樂”四大展區,勾勒出中國音樂幾千年來起承轉合的輝煌圖景,彰顯中華文明鮮活的生命力與“和樂天下”的中國音樂精神。
在此次展覽中,河南博物院的國寶級文物、我國迄今發現最早、保存最為完整的管樂器,被譽為“中華音樂文明之源”的賈湖骨笛也重磅亮相。賈湖骨笛距今9000年至7000年,出土于中國新石器時代前期重要遺址——河南省舞陽縣賈湖遺址。該遺址經過8次發掘,先后出土了30多支用丹頂鶴尺骨制成的骨笛,分別有5孔、6孔、7孔、8孔,具備五聲、六聲和七聲音階。此次亮相三星堆的骨笛,可以吹奏出七聲音階。據介紹,賈湖骨笛,不僅遠遠早于美索不達米亞烏爾古墓出土的笛子,也比古埃及第一王朝時期陶制器皿狀笛子早2000年,被稱為世界笛子的鼻祖。它們的發現,把中國七聲音階的歷史提前到8000年前。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讓觀眾深入體驗中國古代音樂文化的魅力,此次文物展采用了“有聲展”的形式,將琳瑯滿目的古代樂器與音樂圖像以及復原影像、擬古樂曲相結合,并推出虛擬現實(VR)展和電子語音導覽、“大樂署升職記”互動游戲等線上資源,為觀眾呈現了一場穿越時空的“視聽盛宴”。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