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教師姜運利——用汗水澆灌校園里的音樂之花
上午大課間,天津中學七年級學生馬藝珍走進排練室,跟學校民樂團的同學們一起,在老師姜運利的帶領下練習樂器演奏。馬藝珍已經上了一學期的器樂課,主攻倍大提琴,現在已經會彈《很久以前》這首曲子,她對樂器課非常喜歡,一節課都沒落下。
看到學生們到齊了,姜運利指了指黑板上的《卡農》樂譜:“今天我們就練習這一小段,節奏相對簡單,現在大家拿起小提琴,跟著我來練……”
今年63歲的姜運利并不是一名專業音樂教師。他從小就愛好音樂,先后自學了十余種樂器。2002年,他進入天津中學從事校園網絡維護和宣傳工作。工作中他發現,學生課表里的音樂課,除了音樂欣賞和唱歌外,幾乎沒有跟樂器相關的內容。
從小就玩樂器的姜運利認為,會一門樂器,能夠陶冶情操,讓人一生受用。于是他主動向學校申請,在校園里辦一個民樂社團,由他義務教授學生器樂。沒有課堂時間,他愿意犧牲休息時間,利用大課間和午休來給學生們上課。姜運利的想法得到學校支持,就這樣,從2007年起,天津中學在大課間和午休時多了一個特殊的器樂課堂。
一堂器樂課時間并不長,只有20分鐘左右,但姜運利的付出更多在課堂之外。教授小提琴之前,每架琴都需要校準音。20多架琴,姜運利每次課前都要提前40多分鐘一一校準,以便學生們在大課間短短20分鐘里集中精力練琴。
校園民樂團里的樂器涵蓋二胡、笛子、古箏等近20種。成員都是零基礎,需要從頭學起。而有些樂器,姜運利也不會,于是他便自己先去學習。2012年,樂隊里增加了笙。那個暑假,姜運利專程到社區里向一位會吹笙的師傅拜師學藝,經過勤學苦練,他最終熟練掌握了吹笙技巧并將之傳授給學生們。就這樣,姜運利一邊學一邊教,如今,他已經把器樂種類從民樂擴展到了西洋弦樂。
姜運利用汗水澆灌著校園里的音樂之花。天津中學校園民樂團成員從最初的8個人,發展到最多時60多人。十幾年來,共計有300多名學生在姜運利的指導下掌握了一種甚至多種樂器的演奏。自2007年起,天津中學民樂團在天津市校園文藝展演中屢屢獲獎,最好成績是中學組第一名。
更讓姜運利欣慰的是,每年中高考結果發布,成績最優秀的學生中,民樂團成員占了很大比例。“這說明,藝術對人的影響是全方位的。學習樂器不僅沒有耽誤學生的學習成績,反而是一種助力。”
這些年,經常有畢業生發信息給姜運利,感恩天津中學民樂團的經歷。一名在國外留學的學生告訴姜運利,她如今是校園小明星,每次校園活動,上臺拉二胡、吹笛子總讓她贏得滿堂彩。
其實,這就是姜運利開設這堂課的初衷——希望學生們在一生中最佳的學習期掌握一項特長,這項特長可以“陪他們一生,成為他們未來生活里快樂的源泉”。
姜運利退休后,天津中學的器樂課曾一度中斷,學校發現學生們對學樂器的需求強烈,于是又將姜運利返聘了回來,繼續給學生上這門特色課。天津中學校長孫建昆告訴記者,下一步,學校計劃組建規模更大、內容更豐富的藝術團,和藝術院團合作,讓更多專業藝術家定期來校園為學生上課,學生們也可以去校外專業平臺體驗學習,讓學生更加生動、主動、全面地發展。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