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藝術生的文化分,藝考不再是“易考”
藝考不再是“易考”
據報道,今年中央美術學院的藝考考試題目側重于試題的內涵與外延,增加了邏輯思考類型的題目,出現了考察學生的推理、類比能力的數學題;以及考察“科技感”的創作題,比如要求考生根據想象畫出一件衣服在失重條件下的狀態,“想象人類已在月球上建立棲息地,你在其中生活狀態以及會發生的情節”等,文化修養要求提高。且今年教育部對藝考發文要求:
1對于一部分省份的藝術生的文化分,由去年的二本線的65%,提高到了70%。對于部分文化成績差的學生,靠突擊藝術上大學的路子給了致命的打擊。
2減少校考數量,有獨立資格的招生院校,最多外設考點不能超過5個。極大地減少了藝考生暗箱操作的空間。
3提升了省級統考的含金量。大部分招生院校不得不承認省級統考成績。公眾明顯感覺到,國內各種藝考的標準和難度增加了。一方面,各藝術院校藝考對高考文化課成績要求有顯著提升,藝考生不再享有“超低分錄取”的“特權”;另一方面,對藝考專業課的考察也不再局限于所謂的“專業”本身,體現了越來越綜合的要求。
4從2020年開始藝術特長自主招生取消。對藝考的要求變嚴苛了,反映出高校對藝術生培養的認知回到了正確軌道:藝考是為國家培養藝術專業素養過硬的人才,而不是所謂的捷徑、敲門磚。
近幾年,在高中高二后半年開始一個班的在校生明顯減少,教室空啦啦的。老師教的都沒有勁。成績差的學生都去了各種藝術培訓機構,讓培訓機構笑得合不攏嘴,大班學生有的70-80人,一個人藝術學費一萬多,文化課學費一萬多,而且老師大都是大學畢業生,有的都是專科,三本畢業的。真正的高中老師也只是在星期天去趕一下場子,質量可想而知。
但由于高校文化分要求低,學生家長把它當做試圖進名校的“捷徑”。當時,有的學生剛上高一,家長就預感到,通過“硬碰硬”的文化成績去高考戰場廝殺,學生勝算不大,于是早早給他們定下了藝考戰略,比如報接近“全封閉訓練”的美術班、聲樂班。因為這些機構聲稱有高校招辦老師背景,甚至說保過班,不過退還學費等等的宣傳口號。
在應當好好學習高中綜合科目的日子里,班級里已經沒了那些藝考生的身影。他們都奔跑在了學習藝術的路上,有的甚至還要到高校找老師去輔導,不惜一切代價。文化課學習都是臨陣磨槍、敷衍了事。當然,中間一些學生的確靠著兩三年的藝考特訓,進了名牌大學的藝術學院。但他們大學四年的學習,逐漸顯現出短板——當初靠純“技術集訓”的藝術功底,仿佛是嚴重缺乏營養的土壤,導致他們在高等學府深造中感到極其吃力。
而到了求職應聘時,相較其他綜合學養好的藝術生,也明顯缺乏競爭力。但是由于某些單位招聘時只看你出身,只要是雙一流大學,你的學科是C-也行,而不是雙一流的你就是A+,也沒有報名資格。如山西高校招聘,這種懶度的一刀切做法助長了學生不惜一切代價上名校的心態與做法。第一次招聘沒有人報名或符合,就第二次,第三次,直到完成計劃任務指標為止。真不知制定這種政策的人懂不懂藝術了?
學生憑著僥幸心理躲開文化課要求,擠進了名校,卻未能讓自己付出多時的努力換得專業上的進益,以及更好的人生發展。這對藝考生個人得不償失,也浪費了高等藝術教育資源。即使被某些單位招進去也是很難獨立的完成藝術方面的教學計劃與安排。
打破固有偏見,撕掉藝考生的“專屬標簽”,提高對他們的準入門檻,擴展培養維度,有助于造就更多創作優秀時代作品的藝術家。如今,“成績差”已不是藝考生的代名詞,對于2019年的藝考生,由于一部分學生在老師的說服下,自己文化課成績不行,統考完還是不停的在老師的帶領下,這兒幾天校考,哪里幾天,不知不覺一個月,二個月過去了,我真替他們擔心了。
對于從小就出于對藝術的熱愛,義無反顧地報考藝術院校的學生,他們的文化課并不差。比如導演系學生擁有出色邏輯思維能力,讓他們在校期間就創作出很棒的劇本故事;而有的報考美術系的學生,由于具備濃厚的社會觀察意識和人文素養,他們的畫作展現了更深刻的人文關懷。音樂類的更是給人們帶來無盡的樂趣。
無論從公眾認知還是考試方式的革新上,藝考應當擁有和普通高考一樣的水準和要求,不應該是躲避文化課考試的“易考”,而要真正成為選拔藝術好苗子的競技臺。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