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院長蔡夢:音樂豐盈了我的生活
蔡夢(右)獲聘德州學院客座教授
人物簡介
蔡夢,教授、博士生導師,首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院長,中國教育學會音樂教育分會常務理事、北京音樂家協會理事、《中國音樂教育》期刊編委、教育部第二屆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委員、國家音樂課標研制和修訂組專家。1968年生于德州,1991年畢業于山東師范大學音樂系,1997年獲得首都師范大學和聲學與和聲教學研究專業碩士學位,2005年獲得中央音樂學院中國現當代音樂研究專業博士學位。曾作為核心成員參與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項目“中小學音樂課程標準”等重大課題,編寫、參與編寫理論專著7部,在核心期刊發表論文30余篇。曾獲評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師”,入選教育部2011年度“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
12月14日下午,德州學院學術報告廳,伴隨著陣陣掌聲,蔡夢從德州學院副校長李永平手中接過客座教授聘書。她是首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也是位地地道道的德州老鄉。
與音樂結緣近40年,蔡夢在作曲技術理論、音樂史和音樂教育學三大領域均有建樹,榮譽等身。不過,談及音樂的意義,她卻用了一句更為詩意的話——是音樂豐盈了我的生活。
音樂“旅途”上不斷求索
蔡夢音樂之旅的起點,始于德州市第一中學的一間大而空曠的老式平房,被他們稱為“音樂活動室”。每天課外活動時間,音樂教師張湘沅、趙春蘭帶著不同年級但同樣喜歡音樂的孩子拉小提琴、彈鋼琴、唱歌,歡樂的氛圍充滿整間屋子。
蔡夢說,除了父親拉拉二胡、哼哼小調外,從小家里也沒有什么特別的音樂熏陶,也沒想過要通過音樂來考學,單純是兩位老師對音樂的熱愛和獨特的人格魅力感染了她。
這樣的氛圍里,蔡夢發覺自己與音樂的聯系越來越緊密,變成一種難以割舍的緣分,便下定決心,將這種緣分延續下去。
1987年,蔡夢迎來高考。而在1986至1988年,山東省音樂學科不直接招收本科層次學生,考生要先就近考入各地師專音樂系,二年級后再由各校選派優秀者集中在山東師范大學參加專升本考試。
就這樣,蔡夢考入德州師專(今德州學院)音樂系,在蕭寒、丁鍵、宋金征、張國慶高奎玉等教師的悉心教導下,對音樂有了更為專業而深刻的認識,音樂素養明顯提升。 1989年,在全省統一選拔本科生的考試中,蔡夢以總分第六名、視唱練耳第一名的成績被山東師范大學音樂系錄取。
彼時的山師大,被尊稱為“六大金剛”的孫繼南、周復三、劉再生、黃正剛、隋興橋、金偉生等教授意氣風發,營造了濃厚的音樂學科教學研究氛圍,這些優秀學者不僅傳授給蔡夢以知識,更給予精神的引領和思想的激勵。
由于成績優異,1991年畢業后,蔡夢留校任教。1995年,從教4年的她認識到自身的知識體系深度依然存在不少短板,萌生繼續深造的愿望,于是毅然赴京求學。
在首都師范大學攻讀碩士學位期間,蔡夢拜入著名音樂理論家、音樂教育家王安國門下。拿到和聲學與和聲教學研究專業碩士學位后,她留在首師大任教。又一個4年過去后,她再次感到自身學術研究視野不夠寬廣、學術研究方法有待拓展,以及面對研究對象的理性審視亟需提升,便報考了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系,跟從中國現當代音樂史學家梁茂春教授攻讀中國近現代音樂史專業博士,之后返回首師大任教。
采訪過程中,蔡夢多次表示自己是幸運的,在求學的各個階段都遇到了很好的前輩導師,不僅汲取到豐富的知識學養,還潛移默化于他們忘情音樂、鐘情學術的精神熏陶,堅定了她獻身音樂事業的信心與恒心。
研究方向跨越三大領域
在音樂界,蔡夢是公認的“多面全能”,其研究方向跨越了作曲技術理論、音樂史和音樂教育學三大領域。
在她看來,能夠在3個不同角度研究音樂,是立足自身崗位并努力追求學術提升的必然選擇,“作曲技術理論可以說是深入音樂本體的一把‘解剖刀’,用它可以對音樂作品進行深入透視和全面解析;音樂史能夠讓我更深刻地理解音樂發展的脈絡以及與社會之間的深刻聯系;而身在師范類高校,肩負培養音樂教育人才的使命,音樂教育是必須要研究的課題。 ”
談及音樂教育,蔡夢向記者講述了一段“美妙的邂逅”。碩士研究生剛畢業留校那會兒,蔡夢寫了幾篇文章投稿至《中國音樂教育》雜志,這本雜志由人民音樂出版社發行,當時地處海淀區翠微路2號,與首師大距離較近。就在1999年暑假前夕,她的傳呼機上突然收到《中國音樂教育》時任副主編郭聲健傳來的信息,說邀請她到出版社談談。到了出版社,郭聲健說,編輯室主任莫蘊慧覺得那幾篇文章見解獨到深刻,問她是否愿意在工作之余到雜志社幫忙審稿編稿。蔡夢意識到,這對剛參加工作的她而言是個難得的機遇。
之后兩年里,蔡夢在這里一邊編稿一邊寫稿,刊發了《中國音樂發展概貌》和《中國音樂創作概覽》兩個系列連載,這引發她進入音樂史學脈絡梳理和中國近代音樂藝術發展的思考當中。同時由于人音社承擔著編寫和發行音樂教材的責任,蔡夢也因此有機會觸碰國家基礎音樂教育的“脈搏”。
而到了2000年冬,教育部開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其中一項工作是研制各學科課程標準。人音社聯合王安國教授搭建課標研制組,蔡夢由此加入音樂課程標準研制團隊。此后十幾年時間里,她全程參與了多個版本課程標準的制定,開始以更寬闊的視野研究音樂學科教師人才培養問題。
大學畢業至今,蔡夢一直沒有離開講臺,她教授的課程包括聲學、復調、音樂基本概念、基本樂理、視唱練耳、中國近現代音樂研究等。
教學過程中,蔡夢秉承“以學生發展為本”和“以音樂為本”兩個理念,根據學生的個性差異和興趣,注重引導他們掌握獨立思考的方式方法,系統地向他們傳授理論知識和技能。在和聲、復調課堂上,她將理論中的“條條框框”與豐富而生動的音樂、音響密切相連,引導學生在掌握邏輯規范的基礎上大膽創造。多年的教學實踐說明,她的教學思路和辛勤努力獲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得到歷屆學生和同行業教師的認同和贊賞。 2005年,蔡夢被評為“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師”,2011年入選教育部2011年度“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
近些年,蔡夢逐漸走上領導崗位,并于2016年3月出任首師大音樂學院院長。堅持教學和管理的同時,她立足不同層次音樂教育的需求,致力于中小學音樂教師和準教師的能力提升與發展,做了諸多開創性工作,比如投身國家音樂課程標準制定、全國中小學教師優質課比賽及論文評選,以及藝術碩士專業學位教學指導委員會的一些工作,充分發揮高校的智庫作用。同時,她還帶領學生在全國音樂教育專業學生教學技能比賽中連續兩屆拿下一等獎。
眼下,蔡夢的一項重要工作是對接時代的教育發展趨勢,把音樂學院建設成為能更好適應社會需求的人才培養系統。她設想,將學院現有的音樂學學科領域的5個系打造為三大課程群,搭建起音樂教育應用實踐平臺和舞臺藝術應用實踐平臺,夯實音樂教育人才培養基地。
愿為家鄉音樂教育奉獻力量
12月14日,蔡夢被德州學院聘請為客座教授,并作題為《以學科專業一體化理念研制音樂教育人才培養》的報告。事實上,在外多年的蔡夢一直與母校保持著密切聯系,常常回到德州學院講座、授課,并邀請家鄉教師去首都師范大學學習、進修。
蔡夢說,她身體里流淌著家鄉的血液,她的音樂夢想也在家鄉啟航,是家鄉水土家鄉人成就了她,她愿意盡己所能為家鄉音樂教育事業奉獻力量。
采訪過程中,蔡夢結合《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給本地音樂教師提出建議。她認為音樂教師要具備審美感知、藝術表現、文化理解3方面的核心素養,要做“研究型”教師,也要做“表演型”教師。
在她看來,音樂教育一方面是圍繞音樂的教育,另一方面是通過音樂的教育。前者側重對音樂作品的音響結構、聽覺特性、表現要素、組織形式和發展邏輯進行深入品讀,把握其獨特規律,增強對音樂本體的審美體驗;后者要透過音樂作品,接通欣賞者與音響文本之間的想象與對話,并關聯音樂產生的歷史、時代和文化語境,進而使人獲得更具文化和精神容量的認知。“通過音樂,可以讓人獲得心靈陶冶和思想升華,這是我結緣音樂以來的感受,也是音樂教育承擔的培養社會公民的獨特使命。 ”蔡夢說。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