嗩吶:快節奏時代逐漸走向沒落的傳統藝術
前幾天,在和好友談到婚喪的話題時,提到了農村吹嗩吶的問題。如今像嗩吶這類傳統藝術,在這個快節奏時代,已經逐漸走向沒落。
在過去的農村地區,無論是結婚還是喪事,我們都會在現場看到吹嗩吶。小時候,不管是自己的親戚還是街坊鄰居,遇到事情的時候,我都會湊熱鬧觀看吹嗩吶表演,他們唱得非常動情,我看得也非常認真。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一些領居家在辦喪事的時候,開始出現了歌舞現象。明明是一件沮喪的事情,為什么還能開心起來呢?對此感到非常不理解,見多識廣的媽媽不以為奇,還給我講述了大城市替哭的現象,就是當家里出現喪事,會花錢找一些人幫忙哭泣。
幾年前,看了上映的電影《百鳥朝鳳》,對嗩吶這個傳統藝術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電影講述的是,在陜西一個叫無雙鎮的地方,有一位焦三爺,世代依靠給街坊吹嗩吶為生。在大家眼中,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藝人,他帶領徒弟們用執著的熱情與堅定的信仰追求來傳承嗩吶精神。
對于吹嗩吶這種民間藝術來說,不止于娛樂,更具有意義的地方在于,它在辦喪事時對已故者會做出一種人生評價。
道德平庸者只吹兩臺,中等的吹四臺,上等者吹八臺,德高望重者才有資格吹“百鳥朝鳳”。“百鳥朝鳳”這支高難度的曲子,也只有領軍的嗩吶高手才能勝任。整個無雙鎮,只有四方聞名的焦家班班主焦三爺能吹“百鳥朝鳳”。
由于年邁衰老,焦三爺面臨接班人的問題。這時候,游天鳴和藍玉被父母帶到焦三爺家里學習嗩吶藝術。學習了一段時間以后,天資聰慧的游天鳴被焦三爺留了下來,而藍玉因為缺乏天賦,只能無奈地離開了。
有機會留下來的游天鳴,在焦三爺家里經歷了多個春秋的磨練之后,終于成長為一名合格的接班人。
焦三爺除了努力培養自己的徒弟以外,也一直恪守著自己的職業操守。印象比較深刻的是,有一次,村里一位有權勢的人過世了,他的兒子請求焦三爺吹百鳥朝鳳,焦三爺因為這位老人年輕時曾經做過一些壞事,不符合吹嗩吶的標準,所以就拒絕了請求。
隨著游天鳴長大成人,時代也在不斷發展,當村里的一些年輕人迫于生計逐漸出門打工的時候,他一直堅持著自己的職業。
后來有一次,游天鳴被一戶人家邀請吹嗩吶,與此同時,被邀請的還有一群西洋樂器班。兩班人誰也不服誰,起了沖突。在氣憤之下,游天鳴離開了。后來因為現實的原因,嗩吶班變得支離破碎,即使是焦三爺,也無力改變時代的趨勢,唯有游天鳴還在堅持著自己的道路。
最后,當游天鳴在城里看到街頭有人靠吹嗩吶賣藝為生時,感到一陣心酸,同時也想起了自己曾經跟師傅一起學藝的經歷。
作為一個小人物,我們都無法改變時代的發展趨勢。跟嗩吶一樣,同樣沒落的還有戲曲文化。
我家鄰村是一個集市,每年2月25日,集市上都會搭建戲臺,進行5天的戲曲表演。小時候,經常會跟著爺爺奶奶一起去集市看戲,在集市小攤上有各種小吃,趁著看戲的機會,可以品嘗到像涼粉、燒餅夾菜類的美食。懂戲的看門道,不懂戲的看熱鬧。
有一次,在小學四年級,語文老師讓我們寫一篇關于看戲的文章。結果,因為當時閱歷較淺,文章寫得比較生硬,老師閱后,判定為不合格,還給我提供了修改意見。文章不能走馬觀花,除了看到什么,聽到什么以外,還要把自己的內心感受表達出來,是比較重要的一點。
自從上了初中以后,就很少有機會觀看家鄉的集市戲曲表演了,此后會格外地想念。當然,除了集市以外,通過電視,網絡也可以看到。對于戲曲這門傳統藝術來說,很多還是有教育意義的,例如《三子爭父》、《屠夫狀元》、《朝陽溝》等等。
多年以后,再次看待戲曲這個傳統節目,多了一些敬畏。在抖音上看過這樣凄涼的一幕,戲臺下面,只有一個觀眾在看,但是戲臺上演員仍然在投入地表演。戲曲前輩立過規矩,不管臺下有多少觀眾,一旦開嗓了,就要接著唱完。正是這種信仰精神,不斷激勵著新人前進。
戲曲是一種節奏比較慢的藝術,對當下一些用2倍速看劇的年輕人來說,可能不受歡迎。隨著時代的發展,難免會淘汰一些東西,但是對于優秀的傳統藝術來說,是不能丟棄的。
優秀的傳統藝術需要傳承,傳承的不僅是一份工作,更需要的是一種精神的傳承。關于傳統藝術的沒落,你是怎么看的呢?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