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音作曲系師生參加“紀念第一屆和聲學術報告會四十周年暨2019年和聲學學術研討會”
2019年11月7—10日,由作曲理論教研室主任高暢教授帶隊,我系師生一行共八人參加了由武漢音樂學院主辦的“紀念第一屆和聲學術報告會四十周年暨2019年和聲學學術研討會”。
本次和聲研討會共收到論文提要回執94份,經過評審后共有49篇論文入選,入選論文作者作為正式代表邀請在大會上宣講。我系共有3篇論文入選。
高暢教授的入選論文為《后調性音樂中和弦的連接及其聲部進行》。在宣講過程中,高老師緊扣本次研討會的主題,首先拋出了“調性瓦解后的和聲如何來定義”“現代音樂中是否還存在和聲”“后調性音樂中的和聲是否是有規律的和有組織的”等一系列問題,引起了參會者的強烈共鳴和思索。緊接著,高老師對他總結出的無調性音樂中三種可行的和弦標記方式作了介紹,并著重對最切實可行的數字低音方式作了詳細的評說。最后,高老師以不同關系的集合為線索,對后調性音樂中不同集合作為和弦來連接時的聲部進行及聲部關系,從平行進行、轉換的聲部進行、雙重移位和雙重倒影、K網模型及其關系、準移位和準倒影等眾多新穎的角度進行了闡述。高老師不僅站在歷史的角度來思考和聲理論延續的問題,而且更難能可貴的是對調性瓦解之后的一個多世紀的和聲實踐作了宏觀的透視,并使得后調性和聲的體系化構建呈現出了清晰的輪廓。
青年教師、中央音樂學院在讀博士后劉鵬在會上對入選論文《杜蒂耶晚期創作中的音高結構探究——以三部作品<神秘的瞬間><時間的陰影>和<時間與鐘>為例》作了宣講。劉鵬老師的論文選題獨特,對作曲家杜蒂耶晚期三首有代表性的作品,分別從代表性的音高材料、音高結構的對稱特點、音高材料的橫向處理方法、基于中心音/和弦的調性布局與擴張等方面作了詳細的闡述。
和聲研究生肖悅在“學生論文宣講與交流專場”對入選論文《五聲性縱橫化多聲技術探究——以楊立青作品<山歌與號子>為例》作了宣講。她以獨到的見解和角度,對楊立青先生的作品《山歌與號子》進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剖析,在學生專場中頗具亮點,得到了專家學者們的肯定和好評。
研討會期間還專門設立了“自由討論”專場,高暢教授作為川音的特邀代表參加了討論會。高老師首先代表我系系主任楊曉忠教授以及作曲系對東道主武漢音樂學院作曲系表示感謝,感謝他們為全國的和聲學專家和學者搭建了這次難得的學術交流的平臺。高老師接著對和聲與其他作曲技術理論的關系、作曲理論與作曲的關系、音樂理論(作曲技術理論)的定位等方面談了他獨特的見解。他認為,音樂理論作為一門完整、獨立的學科或體系,一方面把它分割成“四大件”來分別進行教學越來越體現出了其弊端,這容易使學生造成對位、和聲、曲式、配器這些技術似乎是毫不相干的,當他們面對具體作品的寫作和分析時常常會感到無所適從,因為音樂作品本身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是這些技術的有機融合。另一方面,音樂理論(作曲技術理論)和作曲實踐盡管高度相關,但它們卻是兩門不盡相同的學科。音樂理論是對已有音樂作品的技術總結,面對的是歷史,是讓學生知道音樂歷史中存在的技術和原理,而音樂創作的根本則是創新,面對的是未來和創造。盡管學過“四大件”并不都會作曲,但如果不學“四大件”那絕對不會作曲。高老師的發言引起了與會者的強烈共鳴。
武漢音樂學院原院長趙德義教授對這次研討會作了總結發言,大會在熱烈持續的掌聲中落下了帷幕。本次研討會定將會在中國的和聲發展歷史進程中留下重彩的一筆。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