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昌永在日內瓦讓中國藝術歌曲“聲入人心”
汪家芳、丁筱芳根據16首藝術歌曲的意境創作出書畫和瓷器作品
當地時間1月3日晚,日內瓦讓·佛朗索瓦·巴托洛尼街沙龍劇院燈火輝煌。離中國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的獨唱音樂會開場還有一個多小時,門口早已排起長隊。
還未走進音樂廳,觀眾先被展覽廳的盛景所吸引。兩位中國書畫藝術家的34件藝術作品在這里揭開面紗。聚光燈下,以音樂會曲目為主題的國畫、書法和瓷器作品精心陳列,相互映襯,構成一組色彩斑斕、意境幽雅的中國傳統藝術畫卷。
晚8時許,音樂會即將開始,布滿精美浮雕的音樂廳內座無虛席。暗場后,觀眾的目光匯聚在精心布設的舞臺上:聚光燈下,國畫垂掛一側散發著墨香;古樸的木制家具上,瓷器的釉面映出皎潔的光暈。廖昌永在熱烈的掌聲中登臺,一同登臺的還有鋼琴家孫穎迪。一首黃自的《玫瑰三愿》開場,琴聲如玉,歌聲悠揚。
舞臺上的廖昌永
樂、詩、書、畫在此融為一體
藝術歌曲作為一種聲樂體裁,起源于19世紀初的歐洲。青主創作于1920年的《大江東去》被公認為中國第一首藝術歌曲,開啟了中國藝術歌曲百年歷史。中國藝術歌曲充分融匯西方音樂元素和中國美學傳統,其中有不少作品從中國古典詩詞當中汲取藝術養分,意境深遠,兼具音樂性、文學性和藝術性。在日內瓦的這場音樂會,廖昌永特意挑選了16首“古典詩詞藝術歌曲”經典,還別出心裁地將樂、詩、書和畫等藝術形式融合到一起,拓展了中國藝術歌曲的表現力,打造了一個中國傳統藝術的綜合表現平臺。
廖昌永攜手汪家芳、丁筱芳兩位書畫名家根據16首藝術歌曲的意境創作出書法作品16幅、繪畫作品16幅、瓷器作品兩件。書畫與詩樂之間展開精妙對話,呈現給國際觀眾一場鮮活的中國文化視聽盛宴。
展覽廳內,《陽關三疊》和《月滿西樓》等國畫作品表現惟妙惟肖的人物場景。《我住長江頭》和《憶秦娥·恒山月》等繪畫中或是險峻、或是遼遠的山水景致,也令人賞心悅目。同時,豪邁揮灑、風格獨到的書法作品也引得許多中外賓客駐足品鑒,感受其中的文字雅韻和流動美感。來自各文化地區的觀眾以中文、法文或英文熱烈討論,流連于濃厚的中國傳統文化氛圍當中。
音樂廳內,廖昌永以技巧精湛、情深意長的演唱,把一首首中國古典詩詞藝術歌曲表現得絢爛多姿。從《大江東去》的豪邁灑脫到《紅豆詞》的哀婉動情,從《明月幾時有》的浪漫抒懷到《憶秦娥·恒山月》的蒼茫醇厚。每首歌曲結束,全場都會爆發熱烈的掌聲。16首作品唱畢,觀眾對藝術家報以熱烈的歡呼和持續不斷的掌聲,久久不愿離去,而廖昌永多次返場,對熱情的觀眾致謝。
把中國藝術歌曲唱給世界聽
廖昌永很忙。剛剛錄完湖南衛視聲樂類選秀節目《聲入人心》,回到上海馬不停蹄上任上海音樂學院院長。在他看來,有很多事情不得不做,也不能不做好,其中很重要的一件,就是促進中國藝術歌曲的“經典化”。多年來,他從未停止過中國藝術歌曲的整理、研習、思考、詮釋和推廣工作。
連續兩年,廖昌永在上海舉辦了兩場《中國藝術歌曲百年》獨唱音樂會,分別向人們展現了上世紀20、30年代的中國藝術歌曲和當代的中國藝術歌曲。但廖昌永深知,自己在弘揚、傳播中國優秀藝術文化的道路上絕不會止步于此。
他一直有一個夢想,希望中國藝術歌曲不僅成為中國的經典,也要成為世界的經典。因此他不斷致力于在世界舞臺推廣中國藝術歌曲,也不斷創新表達方式,希望能全面展現經典作品中的藝術蘊涵,讓中國藝術歌曲真正“聲入人心”。
這次在日內瓦的音樂會,由上海音樂學院以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下屬國際音樂比賽世界聯盟主辦。現場觀眾中,有不少貴賓,包括中國常駐聯合國日內瓦辦事處代表團大使俞建華等,還有來自世界衛生組織、世界氣象組織、國際電聯、國際移民組織、國際勞工組織和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等其他國際組織的貴賓。來到音樂會的觀眾人數遠超預計,劇院最終不得不破例加座,滿足觀眾的愿望。
音樂會結束后,一位華人觀眾說:“通過歌聲,我好像看到了故土,看到了家鄉。廖昌永傳達的不僅僅是中國藝術歌曲,而是獨獨屬于中國人的一份情懷。”也有外國觀眾感嘆:“我從未聽過這么特別、這么美妙的音樂,而這樣的聲音、這樣的音樂來自于中國,我特別震撼!這是我第一次同時感受到含蓄之美、寬廣之懷,我為中國藝術歌曲和中國文化而感動。”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
太平鼓,是滿、蒙古、漢等族棰擊膜鳴樂器。因單面蒙皮又稱單皮鼓。流行于遼寧、吉林、黑龍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