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器樂教學,提升學生整體素質
開平市教倫中學 李曉薇
近年來,隨著音樂教育改革深入發展,器樂教學已逐漸普及,并被國家教委正式列入九年義務教育中小學《音樂教學大綱》,成為中小學音樂教育的重要內容。這一舉措,結束了中國近百年來“音樂課就是唱歌課”的歷史。當前,對器樂教學進行探討,將有助于推動中小學音樂教育的發展。
一、器樂教學可以促進學生的智力開發
美國著名的音樂教育心理學家詹姆士·莫塞爾曾說過:“器樂教學可以說是通往更好體驗音樂的橋梁,事實上,它本身就是一個廣泛的音樂學習領域,在這一領域內,它為我們音樂教學提供了獨特而令人高興的音樂教育價值、效果的可能性。兒童們充滿著喜悅的心情,在教師的指導下,一定能將這種可能性逐漸變成自己的東西。”這精辟的論述,道出了器樂教學的寶貴價值與意義。
許多科研成果表明,當學生學習與演奏樂器時,由于左右手指經常運動,使得反應更加靈敏,智力得到開發,而且對左半球與右半球的協調、平衡、和諧發展有著重大的作用與影響。從生理上分析,學生在演奏器樂時,美妙音樂影響其情緒,情緒又影響著荷爾蒙的分泌,進而影響其大腦分析能力和記憶力的發展。由此可見,通過演奏美的音樂不但能激發與影響學生的情緒,促進智力的開發,而且能陶冶情操、凈化心靈,這就是器樂進課堂的意義所在。
二、通過器樂教學,提升學生的演奏技能和審美能力
按照“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普及到提高”的認識規律,我曾經在小學任教了10多年,經歷了器樂演奏教學實驗的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組織音樂游戲,提高學生的音樂記憶力。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接受能力,我們在已開展實驗的低年級教學班通過趣味性的音樂游戲,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或創設聽記節奏環境、默寫旋律,或聽音樂辨別樂器,或猜音樂謎語,或讓學生聽一些簡單的樂曲,使學生在興趣盎然中產生對樂器躍躍欲試的感覺,知道通過器樂演奏是能夠表達感情的,也是能培養興趣愛好的。
第二階段:下大力氣普及樂器知識,使每個學生至少能學會一種樂器的演奏。主要保障措施有:(1)開足音樂課時,使學生有充分的學習時間,并明確這一階段器樂教學的要求,能即興演奏一般的練習曲及演奏一定難度的獨奏曲,如二胡的《賽馬》等;(2)保證第二課堂器樂訓練時間,不隨意更換活動內容。學校長期以來堅持了每天下午放學后的進行訓練活動;(3)組建器樂教學的專職師資隊伍。學校的四名音樂教師都是市民樂團的成員,每位教師均掌握兩種或以上的樂器;(4)創設器樂訓練氛圍。十多年來,學校對藝術教育的投入多達幾十萬元,學生人手有一件器樂。我們還通過各種形式的藝術教育活動,綜合評估檢查各班學生的器樂演奏水平,并及時進行器樂匯報演出、器樂比賽,使學生之間有個相互觀摩、研討、相互學習的機會。
第三階段:以演奏器樂為主要手段,調動學生的審美思維。由于學生每人能至少掌握一種樂器,對器樂已從感知向理解發展。我們也從共性的器樂教學進入個性的器樂教學,即認真抓好以特長學生培養為主體的“器樂提高班”,并確保組織、師資、活動時間和活動地點等有關措施的落實。同時我們采用了聽奏結合,聽中奏、奏中聽的方法,使音樂欣賞、器樂教學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如學生在學習演奏一首新的樂曲前,我們先讓學生欣賞這首樂曲,結合教師的介紹了解這一作品的內容以及它所表達的思想,然后再讓學生按樂曲的要求反復進行練習,力求能生動地再現原作的深刻內涵。這一結合音樂欣賞與器樂教學為一體的教學方法,不但能愉悅身心,使學生從聽奏中獲得美的享受,而且提高了學生的演奏技能及審美能力。
近年來,我們基本上達到了普及樂器的要求,而且以演奏教學為主、綜合器樂演奏訓練為輔的教學結構也正在不斷完善。由于器樂教學的不斷深化,不僅使學生大大提高了審美情操、審美意識,而且潛在的智力因素也不斷得到新的開發。一批又一批特長生的涌現,又使我們的器樂教學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可和贊同。
實踐證明,融樂理知識、演奏技能、音樂欣賞為一體的小學器樂教學,是從小提高學生審美意識的一個重要教育手段,在學生整體素質的形成中起著不可估量的潛移默化的作用。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