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屆全國聲樂展演引入“導師制”,開展“雙點評”
8月的哈爾濱,音樂構成了這座城市的主旋律。從8月6日持續至8月13日,第十三屆全國聲樂展演精彩不斷,流淌的音符訴說著迷人的哈爾濱之夏。
全國聲樂展演從第十二屆開始由“賽”變“演”,在此基礎上,第十三屆全國聲樂展演首次嘗試引入“導師制”,展演前聘請權威聲樂表演藝術家為參加展演的聲樂人才進行輔導;展演時開展“雙點評”,導師和評委現場對參演者進行點評;展演結束后及時召開分組專題研討會,參演者與專家面對面共同探討優點和不足。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精雕細琢,只為培養、挖掘更多出色的聲樂人才。
展演前導師課一對一“診斷”
本屆聲樂展演延續上屆組別設置,分為美聲組、民族組、流行音樂組3個組。展演開始前,組委會組織閻維文、么紅、劉維維、孫楠、騰格爾、蔡國慶等聲樂專家、藝術家,對參演者進行集中指導,并與交響樂團和流行樂隊進行合作排練。
來自江蘇省南京藝術學院的研究生臧妍是展演美聲組年齡最小的參演者。導師的事前輔導給她帶來在學校學習不一樣的感受。“能參加本屆展演就是一個意想不到的驚喜,沒想到今年還有專門的導師輔導課。有老師提前上課,歌唱的不足還有舞臺上表現不好的地方老師都會指出來,這對我來說是一次珍貴的學習機會,對于我今后的演唱會起到非常大的指導作用。”臧妍說。
對中國交響樂團男聲六重唱組合來說,這樣的輔導更是一次不忘初心、繼續前進的鼓勵。“《我宣誓》這首歌我們演唱了100多場,已經形成了固定模式,劉秀芬導師的指導給了我們很多新啟發,比如在副歌部分多一些速度上的變化,讓歌曲聽起來更加深情。我們一下又找到了當年第一次演唱這首歌時的感覺,不忘初心。”
通過演唱前的集中授課,導師們也總結了參演者的一些共性問題。中央歌劇院副院長么紅發現,一些年輕演員在音樂基礎知識和素養方面還有待提高,有些人還面臨語言關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此次展演中很多參演者選擇的是一中一外兩首作品,但有些參演者演唱中國作品時與演繹西洋歌劇時狀態不同,忽略了中國作品的演唱技術和表達方式,這些都值得特別注意。
展演時點對點“把脈”
全國聲樂展演由“賽”變“演”,減輕了參演者的現場壓力。同時,在展演音樂會上,導師、專家開展“一人雙評”,更加深了專家、參演者之間的交流和溝通,更好發揮了展演在培養人才方面的作用。
“你的音色很好,這對一個歌手來說是很可貴的,但在唱長音收尾時一定要支撐住,這樣才能很好地展現出音樂的飽滿性,將情感推向高潮。”8月8日晚,在流行音樂組的展演現場,參演者稅子洺帶來《你就不要想起我》《很多年后想起很多年前》兩首歌曲,得到中國東方演藝集團一級演員郭蓉導師的指導。
展演現場,專家們除了對演員表演的節奏、音準、與樂隊合作等直接點評,還對演員的著裝妝容、舞臺表演提出要求。知名歌手、中央民族歌舞團一級演員騰格爾結合自身的演藝生涯,鼓勵參演者一定要抓住個人特色,增強流行歌手自身的辨識度。
不僅如此,開展即演即評,對現場觀眾來說也是一個當面聆聽、當面學習的機會。72歲的陳劍英是一名理工科教師,也是聲樂展演多年來的“常客”。“我從小就熱愛音樂,是看著聲樂展演一路走過來的。如今,我們的展演音樂類型更加豐富,尤其是導師現場點評的形式,把我很久以來在觀演過程中不明白的地方一下講清楚了,我認為這種形式很好。”陳劍英說。
展演后面對面交流研討
美聲組、民族組、流行音樂組3組展演結束后,組委會又趁熱打鐵組織召開了3場研討會,邀請表演人員與專家面對面,總結交流演出中的心得體會,并對我國聲樂事業的傳承發展進行深入研討。
“萬丈高樓平地起,要把地基打好,即使是在試唱練耳時也千萬別輕視這些。”“一定要勤練內功,要有自己的作品,任何一個流行歌手都不應忘記流行歌曲的藝術性。”“首先研究的是專業技術上的問題,其次要研究舞臺表演上的事情,為今后藝術上的成功、歌唱事業的進步做好每一步工作。”在3場研討會上,專家評委進行諄諄教導。導師們不僅對參演者的演唱技巧、情感表達、藝術觀念和修養等進行提點,還語重心長地與參演者談起今后的人生規劃與從藝之路。“我想讓你們記住,在音樂的道路上,有很多人在幫助你、為你付出,所以,你們更要積攢力量,為今后的音樂事業發展不懈努力。”歌唱家王秀芬的一席話說出了專家們的心聲。
“舉辦聲樂展演最終目的和意義在于為國家發現人才、選拔人才和使用人才。”年逾九旬的中央音樂學院聲樂歌劇系教授郭淑珍表示,希望全國聲樂展演越辦越好,一定要堅持辦下去。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