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小鋼“中國故事·大地之歌”:中國故事心中的故事
葉小鋼
講述人:葉小鋼
講述人簡介:
葉小鋼,中國著名作曲家。十二屆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十屆全委會委員、副主席,第八屆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中央音樂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成就有:1996年,電影音樂《人約黃昏》獲上海東方電視臺頒發“最佳電影音樂獎”等;1998年,電影音樂《半生緣》獲香港第十七屆電影金獎“最佳原創電影音樂”提名獎等;1999年獲“文華大獎”、“五個一工程獎”和國務院政府津貼,2001年獲“金鐘獎”等;2011年,獲中國版權中心“十大中國著作權人”等;2012年,獲美國古根漢基金作曲家大獎等;2002、2005、2017年,作品分別獲得三次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音樂”等。其中,近年來,他的“中國故事”系列音樂會在國內外上演,受到觀眾一致好評。
編者的話:
近日,由中國當代作曲家葉小鋼作曲的“中國故事·大地之歌”交響音樂會在英國愛丁堡與格拉斯哥、德國柏林舉行。音樂會上共演出了《峨眉》《青芒果香》《大地之歌》《悲欣之歌》等曲目,贏得了外國觀眾的熱烈掌聲。值得一提的是,10月19日是魯迅誕辰81周年紀念日,由他作曲的大型交響詩《魯迅》在國家大劇院上演也引起國內觀眾的巨大關注。正值黨的十九大召開之際,用音樂向祖國獻禮,以歌聲向黨和人民匯報,本期講壇邀請葉小鋼常委講述他和音樂創作的故事。
用音樂向祖國獻禮
黨的十九大正在召開,我作為無黨派人士代表列席開幕大會,見證了這一歷史時刻,心情是很激動的。
在十九大召開之前,我也作為無黨派人士代表,出席了8月30日在中南海召開的黨外人士座談會。這次座談會主要是中共中央就十九大報告向各民主黨派中央、全國工商聯領導人和無黨派人士征求意見,表明了中央對我們意見的重視。那么,在這次會上,關于文化藝術,我也提了一些建議,比如,如何增強中國文化走出去和如何加強美育教育以及盡可能的扶持中國當代文化藝術的創作攀登藝術高峰等。習近平總書記對各民主黨派的建議分別做了詳盡的回應和指示,讓我倍感鼓舞。
對于文藝的發展和繁榮,習總書記就提過很多次,對于我們的文藝創作都有指導意義。從理論上說,三年前習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以及去年總書記在第十次文代會、第九次作代會開幕式的講話等,不僅是文藝界進行文藝創作、繁榮文藝的綱領性文件,也為我國文藝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在習總書記的指示和講話精神的鼓舞下,近年來,我國有一批接近高峰之作不斷涌現。我個人的創作也是這樣。近幾年,我創作的表現北方民族從古到今的浩瀚歷史及其變遷的《草原之歌》和展現中國偉大文學家、思想家的交響樂《魯迅》等,都得到較大的反響。理論指導實踐,這些成績,我想跟習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以及在文代會、作代會上的講話精神的指導是分不開的。
我剛剛從國外演出回來,這次是將“中國故事·大地之歌”搬上了歐洲的舞臺,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受到了國外觀眾的好評。令我記憶深刻的,特別是在德國,演出一結束,觀眾掌聲持續,我只能將首席指揮拉走,否則不知謝幕要多少時間。究竟是什么原因讓外國的觀眾如此著迷?德國的古典音樂在世界都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我喜歡的瓦格納也是德國人,更別說人人熟知的貝多芬、門德爾松了。后來我想,演出雖然以中國當代音樂的形式講述的是中國故事,但表達的情感卻是世界人民共通的。不僅如此,近年來,我們國家綜合實力增強的情況下,國家的軟實力也不斷增強,吸引了更多的外國人來關注、學習中國的文化。而我的“中國故事·大地之歌”所演出的曲目,都包含著中國優秀的歷史文化及傳承,和當代中國音樂界、思想界、文化界的風貌,這可能都是吸引他們的主要原因。令我感動的是,有些觀眾為了看這場演出,專門從外地趕來買票觀看。他們對中國的音樂很震驚,觀看也很踴躍,評價也很好,這讓我有所觸動,因為它不僅說明了中國的文化在國外的影響,也說明我們當代音樂文化作品的水準與西方相比一點不差,這令我們備受鼓舞。
與音樂對話,可以感受到它吸引人的地方;與音樂交談,可以聆聽它叩擊心靈的聲音。音樂中可以感受到藝術的偉大更持久、更廣闊;音樂中可以瞭望到思想的崇高更深邃、更遼遠。
正值十九大召開,我想用音樂向祖國獻禮,譜寫最美的樂章;我想以歌聲向黨和人民匯報,聆聽最新的希望。
心中的故事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中國不缺少生動的故事,而是缺少講故事的能力。我國地大物博、文化根基深厚,歷朝歷代都有優秀的人物和故事涌出,即使我們身邊也有很多故事,這些都屬于我們自己的故事———中國人的故事。
我的“中國故事”系列開始于幾年前,每年都進行多場演出,每到一個城市或者一個國家,就深深感到我的音樂就是我心中的故事,它能包含、概括、抒發、展現、傳達“中國”的一切。
就拿剛剛在國外演出過的“中國故事·大地之歌”來說吧!這次的演出一共安排了《大地之歌》《峨眉》《錦繡天府》《悲欣之歌》《冬》《青芒果香》六首曲目,它們都講述著我們中國人自己的故事。其中,《大地之歌》主要描述我國唐代詩人對國家、對歷史、對中國大地的一種高尚情懷。而這種情懷是從我國古代一直傳承到今天的,音樂中古人的情懷也就是我們今天的情懷的一部分。我對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情有獨鐘,也一直有為每個朝代的詩歌作曲的想法。在唐代,詩歌是當時文化藝術繁榮發展最具代表性的一種文體,詩人也最多,他們也都懷有某種對家國的深厚情感,而這種情感至今都仍具有著強大的生命力,于是就有了《大地之歌》。《峨眉》寫的是我國四川的風土風情、宗教道義,從中彌漫著人們生活在祖國大好河山下的一種濃郁深厚的人文情結;《錦繡天府》更是直接地描繪四川秀麗的景色了。四川是著名的人文故地,有很多地方是古代文人筆下抒情達意的意象與傳遞者,而眾多的名勝古跡匯集著國內外觀光、考察的人們。我也曾很多次到過四川,去那里考察調研、體驗生活,對那里的風土人情、文化理念很感興趣,就想用音樂把這種體會和感受留住,把轉化為情結的那部分表達出來。《悲欣之歌》是由李叔同的詩譜成的曲。李叔同是我國近代文化傳承中的一個重要人物,他不僅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還是一名著名的音樂家,他善詩詞歌賦、懂音節音律,年輕時寫的詩對中國當代文化特別是近現代都有著重要的影響,且詩即曲。現在,我就把他的詩直接譜成了曲,拿到國外演出,讓國外的觀眾也能領會到中國近代以來仁人志士那憂國憂民的情懷、那為國民奔走呼號、呼喚美好家園而做出的努力。這是近現代以來的中國故事,承載著中國的文化和人文精神,我要把它以今人之藝表現、表達出來。
中國故事承載著中國文化,中國文化賦予中國故事精神與靈魂。藝術作為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它具有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我們———藝術工作者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將中國故事和中國文化與藝術合而為一,形成能夠浸潤心靈的藝術作品。
關于中國傳統文化的作品,我寫的也比較多。《大地之歌》描述的是唐代文化,《臨安七部》講述的就是由唐朝的白居易和北宋的歐陽修都鐘情于臨安一帶的故事,當然,著力點不光在于杭州,主要在于借古現今,傳達中國古代優秀文化與思想。當然,還有一些宏大的交響樂也是如此。比如,今年在國內演出的《長城》交響樂。長城,本身就是一個中國名詞,在古代,它是重要的軍事防御工程,而今成為世界的長城,是中國文化的一個標志與符號。交響樂《長城》從嘉峪關一直寫到老龍頭,從歷史上修建長城一直到今天,詳細地描繪了長城文化和歷史傳承。這里面的“長城”已經不僅僅是一種地理邊界和具有地理防御功能的建筑,更是文化上的一種文化的“長城”,不僅蜿蜒于祖國的北方,更是從古至今綿延不斷的文化血脈。這樣的故事和題材我寫過很多,除此之外,還有表現西藏文化題材的,如《喜馬拉雅之光》《西藏之光》《五色經幡》《拉姆拉錯》《瑪旁雍錯》《羊卓雍錯》等。我曾多次前往西藏,那里的人們給了我很多感動和觸動,他們對待生死的態度、看待人生的意義給我豐富的創作靈感,于是就有了很多表現西藏主題的曲目。如《喜馬拉雅之光》不僅表現了喜馬拉雅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一部分,還對人們的風俗民情和精神追求進行了展示,意在探究人類生命本源的終極意義和對現實生活的思考以及對人類精神家園的關照。
說到這里,不得不說我從年輕時代就非常敬仰的一位文化大師———魯迅。在我年輕時的那個特殊年代,市面上并沒有其他書賣,只有魯迅的,我就買來天天看,看得多了對魯迅的作品也就熟了,就像對魯迅本人熟識一般,便萌生了把他變成音樂作品的愿望。
就在今年,一次偶然的機會,得到魯迅基金會和有關部門的邀請,讓我寫關于《魯迅》的音樂,我便欣然同意,于是就有了今年9月25日在魯迅誕辰之日于國家大劇院上演的交響詩《魯迅》的演出。把文學形象轉化成音樂形象,最難的可能就是尺度的把握和藝術的表達,尺度的把握在于如何擷取魯迅豐富的人生和著作中表達其重要思想的作品并進行編排,藝術的表達就是音樂本身的事情了。于是,我大部分選取了大家耳熟能詳的作品進行創造,將男高音、男中音和男低音以及女高音相結合,配上《野草》的朗誦,構成樂、唱、頌為一體的交響詩,這不僅得到了魯迅先生家屬的好評,還贏得了觀眾的掌聲,這也讓我信心倍增,因為我知道這種認可是一件很難得的事情,特別是得到了魯迅先生家屬的滿意,這說明我的創作方向和著力點是對的,其藝術表達也是恰如其分的,我想這和我多年研究魯迅也有關吧。
當然,創作之初,除了對自己于魯迅先生作品的熟知度有很大的信心外,我還做了一番實地考察,去過紹興,到過上海、廣東等魯迅曾經生活過的地方,感受魯迅及其他本身的文化影響力。從毛澤東同志到習近平總書記不僅都提及或引用過他作品中的名句,甚至對其思想也有著高度的評價。魯迅是中國知識分子的脊梁,是我們文化的符號,為他創作相當于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往前邁了一步。
魯迅是中國的人物,是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魯迅的故事自然也就是中國故事,交響詩《魯迅》就是承載著中國故事、傳播著中國文化的有效例證,這也是我對魯迅的理解的表達,是我心中的故事。把魯迅變成“世界的魯迅”,音樂可以很好地做到。
音樂的對外傳播
中國故事每天都在發生,我的“中國故事”系列也在繼續。
曾在我出生的地方———上海演出的《敦煌》,是以絲綢之路悠久的歷史文化為靈感,將中國元素與西方技巧相融合而進行的創作;因為杭州是李叔同出家的地方,在浙江杭州上演《悲欣之歌》正是表現中國近現代人物思想和歷史的所在。而在無錫江陰,又是阿炳劉天華的故鄉,我也到那里尋訪先輩的足跡,創作了二十一世紀的《光明行》。悠久燦爛的中華文明為音樂家、藝術家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素材,這需要我們去發現、挖掘,再根據觀眾的需求創作出接地氣、與人產生共鳴的好作品。
如何把中國故事與音樂這種藝術形式相結合,這是我一直不斷實踐并不停探索的事情。就像交響樂《魯迅》的創作,“魯迅”本身就是一個地地道道的中國故事,而創作交響樂的過程,就是一個把中國故事深刻于藝術家心中,藝術家將故事融入到他所從事的藝術工作的過程。比如,作品中使用的朗誦形式,它能適時有效地抒發創作者的心境,表達作品的思想感情。當然很多作品中也都出現過這種形式,我之前的作品——李白的《將進酒》就是將朗誦和唱結合在一起,因為朗誦有伴奏,朗誦作為音樂表達的形式之一,它和樂音、語言都是組成一首好作品的重要因素。魯迅是中國近現代文化的一座高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感受魯迅偉大的精神思想和人格魅力才是音樂中所要表達的。這就是中國音樂的內核所在。
我的“中國故事”系列,大部分都來自我的個人體驗。可以說,我見證了中國當代音樂發展的時代,我的故事也是中國的故事,我的創作都來自于自然的表露、真情的流露。于是,我作品的題材比較多元化,風格是我自己的風格,但不拘泥于哪一曲目或題材,只是表現方式不同,就像《青芒果香》涉獵的是環保,這也是一首非常個人化的作品,描繪的是南方的自然環境,表達了中國綠色發展的和平理念。它跟森林覆蓋、保持水土有關,對當下社會的發展具有時代感和警示性,所以在國外演出的時候,這種警示就能引起國外觀眾的共鳴。就如電影音樂的作曲方式以及其他舞臺藝術(歌劇、舞劇等)也都有自己的表現方式,我只是各種表現方式掌握的較好一些。
當代音樂要講好中國故事,立場和方法很重要;但我覺得,立場問題是最重要的。這是因為,立場決定一部作品的深度和廣度,創作者要把立足點放置在弘揚中國音樂、傳承中國文化、傳播正能量上來;而方法作為一種藝術手段,自然也不能忽視,它的高低決定了藝術作品的質量,質量越高,呈現出的效果越好,因此,對創作者來說,對自身的創作要求也要高才行。
因而,我認為,中國音樂、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和“走出去”,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兒。只要有足夠的藝術水平,只要牢固掌握音樂的各種題材、形式,將中國故事和中國文化通過相應的題材和形式進行融合,深入挖掘人類共同的情感,不斷夯實根基,不斷實踐創新,就能以優者的姿態站在世界人民面前,讓國外的觀眾真正看到我們國家的軟實力和文化的力量。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