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音樂家劉如曾:最早投身戲曲音樂革新的作曲家
戲曲音樂家
劉 如 曾
11月,寒風漸起,著名作曲家、戲曲音樂家劉如曾老師19年前也是在這樣落葉滿長街的日子里離開我們的。他曾是最早投身戲曲音樂革新的作曲家,在數十年的創作生涯中先后為一百多部戲曲作品編曲、作曲,不少作品都經受住了時間的淘洗而成為傳唱不息的藝術經典。今年也恰是劉如曾老師誕生100周年,在此讓我們一起來緬懷這位藝術大師,同時也為他留給我們的經典打call。
劉如曾(1918~1999),我國著名的作曲家、戲曲音樂家,上海戲劇學院教授。江蘇省常州人,1918年出生于上海。少年時代愛好音樂和戲劇。1942年改名劉今考入國立音樂院,課余為話劇配樂。半個世紀以來,他為我國戲曲音樂事業的發展,尤其是對越劇音樂的豐富、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其中包括越劇音樂寫作方法的創新、越劇樂隊的組建、編制的確立,及越劇演出幕后分聲部合唱、重唱等伴唱形式的運用,都傾注著他的智慧和心血,體現了他不怕艱難、敢于嘗試、勇于創新的精神,這在整個越劇史的發展中具有深遠的意義。
20世紀40年代,為了組建適合越劇音樂唱腔的伴奏樂隊,劉如曾作了種種探索,從唱片配音到用廣東音樂配音,從用西洋樂隊伴奏、民樂伴奏到中西混合樂隊伴奏,經過大量的實驗。在1948年演出《珊瑚引》一劇時,越劇樂隊終于有了重大改革,確定了由10人組成的民樂樂隊作為越劇伴奏樂隊編制。以后,這種傳統樂隊的編制得到了各地越劇團的效仿。
創作中的及同演員討論中的劉如曾先生
在越劇音樂創作方面,他從1946年進入越劇界后,就虛心向越劇傳統學習,在尊重傳統和掌握傳統的基礎上,與演員、琴師密切結合,并借鑒西洋現代寫作技法,如和聲、復調、配器等多聲部寫作手法,巧妙地把它運用到越劇音樂的創作中去。他的大膽探索和創新,為后輩積累了豐富的越劇音樂創作經驗,并不斷創作出簡易樸實、個性鮮明、栩栩如生的音樂形象及優秀作品。
劉如曾從1946年起,為越劇《樂園思凡》、《凄涼遼宮月》、《鳳簫相思》、《洛神》等舞臺劇作曲。建國后又為越劇《相思樹》、越劇及電影《梁山伯與祝英臺》、越劇《秋瑾》、《西廂記》、越劇及電影《祥林嫂》等劇目作曲。在《相思樹》劇中與袁雪芬合作,創造了〔男調〕這一基本腔。
劉如曾先生同范瑞娟老師合影
劉如曾戲曲音樂創作的藝術特點如下:
1.精于選材,強調音樂形象的鮮明個性。他善于根據不同劇目題材、內容和人物性格特點,選擇不同的音樂素材,運用富于變化的作曲手法賦予劇目嶄新的音樂語言。如《梁!肥墙弦粠У膫鹘y劇目,在情景音樂和唱腔中,他吸收了浙東地區民歌的簡明樸素的音調,突出江浙一帶山清水秀優美質樸的風貌。而在《西廂記》一劇中,他根據王實甫原著高雅脫俗、文學性較強以及長短句多(越劇以七字句、字句為主)的唱詞特點,與袁雪芬合作,在音樂語言的創新方面做了大膽的嘗試。在越劇音樂中吸收了昆曲典雅的音調節奏,創作出清麗高雅的情景音樂,表現相國千金崔鶯鶯詩人般的氣質和充滿矛盾的內心情感。《祥林嫂》一劇是發生在紹興地區的故事,劉如曾根據劇情則較多地吸收了浙江紹興城鎮和山區的傳統曲調、民歌小調,如喊風調,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并從中提煉出個性鮮明的主題音樂貫穿全劇,取得良好的藝術效果。
劉如曾先生作曲:越劇《梁山伯與祝英臺》
范、傅1952年舞臺劇照 & 袁、范1953年電影劇照
2.十分注重戲劇與音樂的有機結合。劉如曾認為動作是戲劇表演的主要手段,旋律是音樂表現的主要手段,戲劇的動作和音樂的旋律在一出戲的演出中,必須納入同一速度、節奏的軌道上。因此,動作與旋律具有共同性和統一性,而不顧戲劇內容、人物性格和劇種風格,單純賣弄作曲技法是絕對不可取的。旋律中的各種要素都離不開戲劇進行中的速度和節奏的制約,音樂和表演相互促進,相互烘托,塑造出人物的藝術形象,才能使觀眾得到感受!断榱稚芬粍≥^為典型地體現了劉如曾的創作思想。在該劇第一場“婆婆說話你可聽到”和第十一場的“千悔恨、萬悔恨”唱段,音樂唱腔充分體現了戲劇進展中準確地掌握音樂速度、節奏的重要性。
3.頻繁地運用對比手段,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推進戲劇的展開。在《祥林嫂》一劇中體現得十分充分。無論是唱腔還是情景音樂伴奏,劉如曾都通過旋律的各種要素、音調的高低、速度的快慢、節拍的緊松、力度的強弱,以及調高、調性、調式交替、和聲配器等方面,廣泛地運用對比手法,使人物藝術形象鮮明,準確生動地表現了人物的思想感情。祥林嫂和魯四老爺的兩個音樂主題,同樣都是以紹興亂彈為基礎,但為了突出兩個不同階級的人物的特征,在唱腔調性上做了對比。魯四老爺的唱腔調性為〔正調〕(即〔尺調腔〕),以徵調式為主,音調莊嚴肅穆,體現了剝削階級的正統理念。而祥林嫂的唱腔音調為反調(即〔弦下腔〕),以羽調式為主,來體現被壓迫者的悲憤,在調式調性上形成鮮明的對比。又如在該劇祝福場景中,魯四老爺以高亢熱烈的〔喊風調〕唱腔,襯托了魯家擺供大典的熱烈氣氛,這與祥林嫂悲慟壓抑的唱腔音調形成強烈對比。又如該劇最后一場,爆竹聲中高亢的〔喊風調〕音樂又起,表現了魯鎮人興高采烈過年的景象,而樣林嫂在風雪交加中出場,音樂轉入悲凄蒼涼的〔弦下調·慢板〕唱腔,并將這兩種對立的音樂主題交織出現,幾經再現和反復,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深刻地揭示了悲劇的主題。在《祥林嫂》一劇中音樂上的各種對比,比比皆是,不勝枚舉。
劉如曾先生作曲:越劇《西廂記》&《祥林嫂》
《西廂記》1955年舞臺劇照&《祥林嫂》1978年電影劇照
4.運用西洋主題貫穿的創作手法,在《樣林嫂》一劇的音樂創作中取得巨大成功。劉如曾十分重視將所學到的西洋作曲技法運用到越劇音樂中去,從20世紀50年代起,他就在很多劇目中運用主題貫穿的寫作方法,數十年來積累了豐富的創作經驗,《樣林嫂》一劇可謂其巔峰之作。由于他對祥林嫂的人物性格、遭遇以及舊時代的風貌、及劇種風格有深刻理解,對祥林嫂的“三問”和相關音樂素材做了深入分析,并進行高度概括和提煉,十分形象、準確地創作出祥林嫂個性鮮明的“三問”主題音樂旋律,曲調簡明而厚樸。在全劇戲劇進展中,三問主題始終貫穿,通過主題樂句的各種變奏、再現,包括和聲配器上的各種變化,使戲劇、人物、音樂三者有機地結合成一體,多側面、立體化地刻畫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使主題得到不斷地深化,成為一部感人至深的典范作品。還值得一提的是,劉如曾在作曲中巧妙地運用幕后獨唱、合唱、重唱的形式,渲染了氣氛,突出了主題,十分精彩!
除此之外,劉如曾還創作了許多精彩的唱段,如京劇《智取威虎山》中的“我們是工農子弟兵”和“甘灑熱血寫春秋”的唱段,滬劇《星星之火》中的“隔垛高墻隔重山”的男女三重唱唱段,合唱曲《反帝的洪流》等作品,得到廣大群眾的喜愛并廣為傳唱。
劉如曾一生都獻給了他所熱愛的戲曲音樂事業,他曾親筆寫下“我愛戲曲,我愛越劇”的字句,這是對他自己一生最生動、貼切的寫照。
本文摘自宋光祖先生主編、上海越劇藝術研究中心編《越劇發展史》一書,圖片摘自網絡及上越紀念畫冊。在此,由衷感謝作者及圖片的拍攝者與共享者!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