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樂教育家吳鈺:中國藝術歌曲為何詞曲皆美卻寂寥
“我們對中國藝術歌曲的研究一直在進行,但沒有像德奧和其他國際同行對本國藝術歌曲研究得那么全面,處在比較小眾的狀態。”著名歌唱家廖昌永表示,新文化運動以來,中國藝術歌曲發展了98年,真正長期深入研究中國藝術歌曲的音樂家至今寥寥無幾。
難道中國藝術歌曲注定曲高和寡?日前在上海音樂學院舉行的首屆中國藝術歌曲國際聲樂比賽學術研討會上,國內作曲界、聲樂界名家郭淑珍、陸在易、王真、劉輝、敖昌群、王士魁等聚集一堂,紛紛就“以美聲唱法的中國化發展,推動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為題展開討論。著名作曲家陸在易認為,藝術歌曲是高雅音樂中“最雅”的部分之一,受眾面雖然小于流行歌曲、抒情歌曲,以藝術歌曲的藝術價值和社會價值,卻完全有可能推向更廣的受眾。
國際評委為中國藝術歌曲之美深深贊嘆
“中國藝術歌曲和德奧經典藝術歌曲有很大的不同,尤其是創作的文化背景非常有吸引力。”首屆中國藝術歌曲國際聲樂比賽不久前舉辦時,德國科爾歌劇院藝術總監萊茵哈德·林登受邀成為決賽評委,對中國藝術歌曲深邃情感和豐富文化內涵贊不絕口。
“中國藝術歌曲受到了德奧、俄羅斯、法國藝術歌曲的影響,創作起點很高。”陸在易指出,盡管1920年創作的中國第一首藝術歌曲《大江東去》“聽上去還有點洋味”,它“傳達感情的方式是中國的”,中國藝術歌曲由此開啟近百年輝煌歷史,《教我如何不想他》《玫瑰三愿》《我愛這土地》等歌曲都備受音樂愛好者推崇。
大部分國際聲樂比賽不僅要求選手唱歌劇,也要求唱藝術歌曲,但中國藝術歌曲卻在這些比賽中長期缺席——這是廖昌永心頭一直以來的遺憾,“中國美聲歌唱者要學德國、意大利、法國藝術歌曲,為什么外國人不能學中國藝術歌曲呢?”
不僅如此,中國藝術歌曲的研究和創作發展相對較為緩慢。陸在易指出,目前寫藝術歌曲的中國作曲家少,高質量的藝術歌曲更少。許多所謂“藝術歌曲”伴奏很粗糙,對母語的四聲關系、音節關系、語調語氣、邏輯重音的修養欠缺。如何在傳統基礎上出新,是亟待解決的課題。
明明詞曲皆美,為何中國藝術歌曲知音寥寥?上海音樂學院決意主辦首屆中國藝術歌曲國際聲樂比賽后,卻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成果,不僅在短短一個月內有600多位選手報名,其中不少外國選手參賽,決賽網絡直播點擊量還突破百萬次。音樂家們驚喜地發現,社會對藝術歌曲探索的需求非常強烈,中國藝術歌曲正在被世界接受。
“藝術歌曲是一種立體式呈現,藝術、音樂、文學含金量高,歌詞選擇的無論唐詩宋詞還是現代詩歌,都內涵深刻。”著名作曲家趙季平表示,歌唱家如能將藝術家、作曲家、詞作家的內涵表現出來,由心而唱,會格外打動人心。
推動中國聲樂和作品走向世界
在首屆中國藝術歌曲國際聲樂比賽中,美國選手Aaron Scarberry在決賽中演唱了《紅豆詞》和《天路》,發音吐字標準得讓人驚訝。四年前第一次來中國時,他還不會說中文。他說,是聽到中國藝術歌曲,讓他產生了學中文的念頭。“中國廣闊的歷史文化很多都能在藝術歌曲中體現,用唱歌的方式開始學中文很有趣,也能幫助矯正發音。”
多年前,周小燕先生就提出“學好洋唱法,唱好中國歌”,要讓中國聲樂作品走向世界,沈陽音樂學院劉輝教授看來,“聲樂課堂最重要的有兩件事,一是教授技術,一是傳承文化,才能培養出有全面藝術修養、文化修養的歌唱家。”
中國人唱好中國歌也并非易事。香港歌劇院藝術總監莫華倫指出,中國歌唱家目前接受的訓練基本是以美聲唱法演繹外國歌曲,而美聲唱法唱中國歌曲有一定難度。因為中國發聲方法更往前靠,咬字也有區別:“我剛回國唱中文歌的時候,也唱得一塌糊涂。”此外,很多歌唱家對中國歌曲重視不足,“從國外回來的藝術家花很多時間學習西洋的作品,可能認為中國作品字說得明白,詞也看得明白,明白之后下的功夫就少了,不如西方音樂功夫下的多。”廖昌永分析。
不少業內專家表示,未來將在教學中更注重美聲唱法的中國化發展,推動中國聲樂和作品走向世界。“中國文化走出去,挖掘不同年代的中國藝術歌曲是最好的渠道。”莫華倫說。
相關鏈接
我們沒有把自己的民族歌曲唱好,這是一個問題
郭淑珍
我們沒有把自己的民族歌曲唱好,這是一個問題。
中國藝術歌曲的演唱非常重要,雖然在演唱方法上和西洋歌劇都用美聲發聲方法,但演唱方式還是不同。
教育歌唱家非常要緊,不僅是學校培養什么人的問題,更關系民族氣質、民族藝術的水平。舉行國際聲樂比賽,各國都規定必須唱本國作曲家的作品,用自己國家的聲樂藝術、音樂藝術來增進互相了解。所以,唱好中國歌曲也是中國藝術家的使命,這代表我們國家的文化。
但如今什么聲樂作品才能在國際中代表中國文化?意大利學派、俄羅斯學派、德國學派都不是自封的,要經過文化自然強勢的發展才能形成。而“中國聲樂學派”的文化藝術,如今讓我深深感覺到,都淹沒在流行歌里面了。
我看上海電視臺,看《媽媽咪呀》節目里的流行歌曲,臺下觀眾都耳熟能詳。小時候學唱歌,白光、陳燕燕、周璇的歌我都會。學生從流行歌中得到啟蒙教育,對音樂產生興趣很重要。流行歌曲對當下的其他音樂形式也有影響力,不能說對藝術全無貢獻,但不能只有這個。
音樂環境被商業音樂占領,傳統音樂門類中的許多藝術形式處于弱勢,尤其是中國藝術歌曲,我們歌唱家也要重視。學習外國曲目時,中國歌唱家一般都會參考多個版本的錄音演唱,鉆研曲譜下足功夫。但面對母語,不少中國歌唱家認為語言不是問題,曲譜沒有難度,實則不然。中國文字象形又象聲,是有表現力的。
“假如我是一只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陸在易為艾青詩歌《我愛這土地》創作的藝術歌曲,有些歌手未經深入研究的演唱,是對作品的“埋汰”。《我愛這土地》寫于盧溝橋事變次年。不少歌唱家演唱時悲悲切切的,寫清楚了要熱情地、激情地,還那么唱,真讓人生氣。
作為聲樂教育者,首先要學習語言,然后學習作品,提高文化,我也要學習。“天上飄著些微云,地上吹著些微風。微風吹動了我的頭發,教我如何不想她?”《教我如何不想他》等中國藝術歌曲寫景抒情、意涵豐富,更有許多歌詞曲譜未盡的言外之意,需要歌唱家結合創作背景用想象力進行二度創作。但我在學校教《大江東去》,學生甚至不知道大喬小喬的典故,只能從頭講起。
中國藝術團體走出國門,曾在上個世紀轟動海外,讓巴黎時興穿旗袍。咱們有黃自、賀綠汀、丁善德……那么多作曲家的作品,不正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嗎?文化上創新,首先是推陳出新、承前啟后,要有繼承,把那些大作曲家與現實生活、民族形式結合得非常緊密,這樣中國當代的音樂文化才可能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
(作者系中國著名歌唱家、聲樂教育家 吳鈺,此文根據作者發言錄音整理)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
太平鼓,是滿、蒙古、漢等族棰擊膜鳴樂器。因單面蒙皮又稱單皮鼓。流行于遼寧、吉林、黑龍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