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臺音樂會接連上演為第二十一屆北京國際音樂節收官
“半舞臺”歌劇《切膚之痛》亞洲首演的余熱未過,三臺音樂會又在北京國際音樂節接連上演。前天,指揮大師帕沃·雅爾維帶領蘇黎世市政廳管弦樂團歸來;昨晚,青年指揮黃屹執棒中國愛樂樂團,以一場《西區故事》視聽交響音樂會致敬伯恩斯坦百年誕辰;今晚,指揮家余隆將攜手馬友友、吳蠻、雷佳、絲綢之路樂團和杭州愛樂樂團上演“絲路行”音樂會,為第二十一屆北京國際音樂節收官。
雅爾維攜手蘇黎世市政廳管弦樂團歸來
前晚,北京國際音樂節的老朋友指揮大師帕沃·雅爾維再次回歸。在保利劇院的舞臺上,雅爾維執棒歐洲名團蘇黎世市政廳管弦樂團,攜手格魯吉亞女鋼琴家卡蒂婭·布妮婭什維利,在長達兩個小時的音樂會里接連演奏了德彪西、拉赫瑪尼諾夫、馬勒的三首經典作品。
去年,雅爾維曾帶領德意志不來梅室內愛樂樂團在中山公園音樂堂連續四天上演了貝多芬交響曲全集,精湛的技法和“勞模”般的高強度演出給觀眾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雅爾維是當今古典樂壇最繁忙的指揮之一,也是中生代指揮中格外受到矚目的一位,成長于愛沙尼亞指揮世家的他憑借全面的指揮技巧、寬泛的曲目儲備深受樂迷喜愛。前幾年,雅爾維曾一度同時兼任法蘭克福廣播交響樂團、不來梅德意志室內樂團、辛辛那提交響樂團三支樂團的首席指揮,眼下在繼續領導不來梅室內樂團的同時,雅爾維還是蘇黎世市政廳管弦樂團和日本NHK交響樂團的首席指揮。
雖然雅爾維在蘇黎世市政廳管弦樂團的任期從2019至2020演出季才正式開始,但他與樂團的合作已然起步。包括北京在內,他們將在亞洲多個城市開啟巡演。蘇黎世市政廳管弦樂團成立于1868年,迄今已整整走過一個半世紀。富特文格勒、魯道夫·肯佩、卡爾·伯姆、漢斯·舒里希特等老一代指揮大師為這支瑞士乃至西歐地區歷史最悠久的交響名團奠定了國際聲望,與北京國際音樂節頗有淵源的兩位指揮名家艾森巴赫、迪圖瓦都曾擔任過樂團的首席指揮。在一代代人的共同努力下,如今,蘇黎世市政廳管弦樂團不僅因為華麗的音色享譽歐洲,還與長年駐扎的蘇黎世市政廳(Tonhalle)締結了“廳團合一”的不朽傳奇。
琉森音樂節、薩爾茨堡音樂節、倫敦逍遙音樂節……歐洲的音樂盛會上,蘇黎世市政廳管弦樂團的身影隨處可見,但在國內,這支名團的登臺記錄卻寥寥無幾。1982年,樂團曾隨艾森巴赫第一次來到中國,再次訪華,就已是29年后的2011年。又是七年過去,這一次做客北京國際音樂節,蘇黎世市政廳管弦樂團帶來了最能展現自己演奏水準的作品。
“馬勒的《升C小調第五交響曲》是為數不多的非常偉大的交響樂作品,不只是技法,還有它包含的對人生旅途的感悟,這對所有樂團的所有成員都是很大的挑戰。”雅爾維希望能用這部長達70分鐘的恢弘作品展現樂團深刻的理解力與廣受贊譽的美妙聲響——弦樂柔美華麗,銅管輝煌圓融,木管則像是有著天鵝絨般的質地。樂團帶來的另一首作品是經典的拉赫瑪尼諾夫《C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擔任鋼琴獨奏的是出生于1987年的卡蒂婭·布妮婭什維利。“我與雅爾維大師合作近十年了,彼此的互動非常默契。每次我還沒有開口,他已經能感受到我要說什么,能感受到我會在琴鍵上彈出什么樣的旋律。”布妮婭什維利說。
此外,今年正值法國印象派作曲大師德彪西逝世一百周年。經過北京國際音樂節長達一年的溝通,雅爾維和樂團在曲目單中加入了德彪西的管弦樂作品《牧神午后前奏曲》以表敬意。
伯恩斯坦女兒講述“西區”幕后的故事
昨晚,中山公園音樂堂里,電影《西區故事》極有年代感的經典畫面一幀幀浮現在大銀幕上:紐約西區喧囂而臟亂的街頭巷尾、托尼和瑪利亞之間翻版自“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悲劇、熱烈奔放的歌舞……黃屹一面留意著劇情的推進,一面借譜架上淡淡的燈光指揮著中國愛樂樂團演奏倫納德·伯恩斯坦為電影所作的經典配樂,為了配合電影的氣氛,樂手們換下平時典雅的黑色禮服,改穿了格子襯衫和牛仔褲。
在迎來德彪西逝世一百周年的同時,今年也是作曲和指揮大師倫納德·伯恩斯坦誕辰一百周年。繼上周齊默爾曼以伯恩斯坦所作的《第二交響曲“焦慮的年代”》致敬老友后,北京國際音樂節再次用這場《西區故事》視聽交響音樂會向大師遙寄懷念與追憶。
音樂會現場有一位特殊的觀眾,她正是伯恩斯坦的女兒杰米·伯恩斯坦。“今年全世界有4200多項慶祝活動,紀念父親的百年誕辰。從去年開始,我和弟弟妹妹就非常忙。”演出前一天,杰米·伯恩斯坦還參加了在中央戲劇學院昌平校區和保利劇院舉行的見面會,與大家分享了不少鮮為人知的小故事。有著這樣一位萬眾矚目的父親,“總之,我的童年一點都不無聊。”杰米·伯恩斯坦說。
在杰米·伯恩斯坦的印象里,小時候,登門拜訪的藝術家從來絡繹不絕。伯恩斯坦的妻子是一名演員,也是鋼琴家,杰米·伯恩斯坦自小就在充滿著藝術氛圍的家庭里長大。從1958年開始,伯恩斯坦與紐約愛樂樂團合作的青少年音樂會在電視上持續播放了近15年,伯恩斯坦因此成為了美國家喻戶曉的指揮。“有個同學曾經跟我說,啊,你就是那個‘爸爸很有名的女孩’吧!”杰米·伯恩斯坦把這幾個字用作了自傳的書名。“我有段時間想過做流行歌手,因為我的耳力不錯,但是大家都明白,家里有爸爸這樣一個音樂家,一些東西你是沒辦法跨越的。”杰米·伯恩斯坦無奈地笑了笑。
提到伯恩斯坦,《西區故事》是永遠無法繞過的一環。1957年,百老匯音樂劇《西區故事》上演,它是伯恩斯坦與導演杰羅姆·羅賓斯、編劇亞瑟·勞倫斯受莎士比亞的愛情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啟發而作。《西區故事》一經推出就大獲成功,將托尼獎等各類音樂和戲劇大獎收入囊中,伯恩斯坦譜寫的音樂更是深深打動了無數觀眾。
伯恩斯坦為《西區故事》留下了太多經典的音樂片段:“某些事情正在來臨”、“瑪麗亞”、“在何處”、“今夜”、“我的感覺真好”、“像那樣的男孩”、“一只手,一顆心”……伯恩斯坦很好地結合了嚴肅音樂與百老匯音樂之所長,在古典音樂的基礎上融進了爵士樂、街頭音樂與鄉村音樂等美國味道十足的元素,做到了真正的“雅俗共賞”。
《西區故事》有一個非常受歡迎的錄音版本,是在1985年由伯恩斯坦親自指揮,卡雷拉斯、卡納娃等歌唱家錄制完成的。
“其實,爸爸當時最滿意的,并不是卡雷拉斯。”杰米·伯恩斯坦又講述了一個鮮為人知的“烏龍”:某天深夜,伯恩斯坦從收音機里聽到了一個非常喜歡的男高音,他只隱約記得那好像是個來自西班牙語或葡萄牙語的拉美名字,工作人員以為他指的是卡雷拉斯,馬上邀請還在希臘度假的卡雷拉斯趕到美國。伯恩斯坦一聽他的聲音,才恍然發現壞了,找錯人了,而且卡雷拉斯濃郁的西班牙口音讓他飾演的“托尼”聽起來很像是對面幫派的。“但是來不及了,工作人員動作非常快,卡雷拉斯已經簽約了。后來我們才知道,爸爸聽到的那個男高音其實是英國人。”
對于《西區故事》這部給予了自己無數榮譽的作品,伯恩斯坦反而有另外一種“不滿”。“他總是覺得自己的其他作品被忽略了。”的確,除了《西區故事》,伯恩斯坦還有《天真漢》《在小鎮上》等多部音樂劇、包括《焦慮的年代》在內的三首交響樂等許多作品,馬龍·白蘭度主演的電影《碼頭風云》配樂也出自他的手中。
作為指揮,伯恩斯坦同樣留下了馬勒交響樂全集、柏遼茲《幻想交響曲》等許多經典錄音。伯恩斯坦對后輩也十分關照,指揮大師小澤征爾就是他的學生。從小澤征爾“活潑”的指揮風格上,人們總能看到一點伯恩斯坦的影子。“是的,爸爸有時指揮就像跳舞一樣。”杰米·伯恩斯坦說,“但這些都是他發自內心的對音樂的感受,他完全都是為了演奏家們,想要帶動大家的情緒,很多演奏家告訴我,爸爸的每個手勢對他們來說都很重要。”
在伯恩斯坦提攜過的眾多后輩中,著名大提琴家馬友友也是其中一位。1962年,7歲的馬友友在伯恩斯坦的幫助下,和姐姐一起得到了在卡耐基音樂廳演出的機會,伯恩斯坦本人正是這場音樂會的指揮。今晚,馬友友就將登臺保利劇院,為第二十一屆北京國際音樂節帶來閉幕演出。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