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樂器協會:民族低音拉弦樂器研討會在中央音樂學院舉行
在行業科技創新和落實“技術路線圖”過程中,中國民族低音拉弦樂器的設計、制作與創新一直是科技創新工作的焦點。為了持續推進行業科技創新工作和使民族低音拉弦樂器進入實用推廣階段,10月24日,中國樂器協會特組織相關提琴及民樂制作企業、制作家、演奏家以及樂團指揮家等專家,共同召開“民族低音拉弦樂器研討會”。中國樂器協會常務副理事長曾澤民、秘書長陳晉武出席了會議。此次會議由中央音樂學院提琴制作研究中心承辦。
中央音樂學院科研處處長王新華,著名琵琶演奏家、中央音樂學院民樂系副主任章紅艷,中國廣播民族樂團二胡首席張方鳴,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歌舞團常駐指揮楊春林以及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樂器改革制作專業委員會會長豐元凱等六位樂器學領域的專家學者參會并擔任了此次研討會的評價專家,中央音樂學院大提琴教師王崇武擔任此次演奏嘉賓。
參加此次研討會評價的民族低音拉弦樂器有中央音樂學院提琴制作研究中心的大華琴、上海民族樂器一廠大瓷琴以及泰興鳳靈樂器公司研制的貝拉琴。中央音樂學院提琴制作研究中心教授鄭荃、上海民族樂器一廠高級技師張建平及泰興鳳靈樂器公司董事長李書、黃橋樂器產業園主任錢富民出席了本次會議。
中國樂器協會常務副理事長曾澤民在講話中指出:“任何樂器改革都要有一個脈絡和實踐的過程,一直以來,如何研發出適合中國民族樂隊使用的低音拉弦樂器是樂器行業面臨的重要課題,也是民樂改革中一個長期的功課。各院團、樂器企業以及個人均作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希望通過這次研討會,能對目前這項工作進行階段性的評價與匯總,在即將召開的行業科技會上,進行階段性的成果發布。”
隨后,三家研制單位對其研究成果進行了簡短匯報。三家單位均表示民族低音拉弦樂器的研發過程是一個漫長不斷改進的過程。多年來,研發小組在琴的外觀、音色平衡度、靈敏度以及制作工藝的改良等方面進行綜合考慮,聘請演奏家和在民樂隊中進行實際演奏,在實踐的基礎上不斷調整,力求達到民族樂團的演奏標準。
在聽取完三家研制單位的匯報后,進行現場盲奏與試奏環節。專家就三把樂器的聲學品質和制作工藝進行了評價。在隨后的討論部分,各位專家從自身專業角度出發,對三把樂器從聲學品質和制作工藝等方面進行了深入探討與交流。首先,專家學者肯定了民族低音拉弦樂器研制的必要性。就此次評價的三把琴,專家表示,從音色的靈敏度、音質的渾厚色彩、高低音區的均衡度以及音量,基本都能滿足與民族樂隊中其他樂器的融合。同時,在制作工藝方面,與現有民族樂隊使用的樂器外觀協調,工藝結構也較為合理。但部分樂器在演奏者的舒適度及工藝復雜度方面還有待提升。專家們表示,希望在今后的改良工作中,還能在外觀和音色上更加突出中國民族音樂特色,研制出更加適合中國民族樂隊中使用的低音拉弦樂器,填補現在的空缺。
最后,陳晉武秘書長對會議進行了總結,他表示,從樂器發展歷史上看,樂器的改良與發展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尤其是民族低音拉弦樂器的改良,需要不斷的積累。時至今日,雖然低音拉弦樂器改良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改良仍在進行,需要繼續以嚴謹的態度、科學的方法來改良中國民族低音拉弦樂器。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