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音樂學院院長王黎光:走向世界的中國樂派
首屆“全球音樂院校校長交流季”于9月10日-12日在北京舉辦。來自美國、英國、德國、意大利、瑞士等國家的30所音樂學府的校長、音樂機構負責人,與中國8所音樂學院校長和音樂屆人士匯聚中國音樂學院,縱論音樂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這么多全球一流音樂院校校長匯聚一堂,盛況空前,在世界音樂史上還是首次。”中國音樂學院院長王黎光說。
三天的活動內容豐富,碩果累累。中國音樂學院收獲滿滿;對于其他院校來說,可以說是期待而來,滿載而歸,“這次中國之行意義非凡。”
傳統文化基因成最大吸引
談到收獲,王黎光說,首先交流季絕不是一個文藝“party”,它建立了和世界一流音樂院校的交流與互鑒的機制,“文化特色才是真正吸引世界眼光的根本。從這一點來講,我們收獲了無比的自信。”
“另一個收獲就是通過這次活動,倍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世界的崇高地位。我們敞開胸懷迎接和歡迎一切不同文化的交流,充分體現了中國文化的強大自信和國際地位的不斷提升。”王黎光說,嘉賓問的最多的就是,為什么這次大會能在中國舉辦?中國音樂學院的院長有什么樣的魅力能把大家凝聚在北京?很多人因為對中國音樂學院的好奇而來。
建國初期,由于辦學條件和音樂藝術教育的體系建設不夠成熟,我國一些音樂院校復制了西方的音樂院校的辦學方法。中國音樂學院建院較晚,但是在建院初始就建立了自己的教學體系,形成了獨特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特點,所以,強烈吸引了全球音樂院校的目光。他們要來看一看,和他們不同的中國音樂學院究竟怎樣,有哪些值得學習的地方?
王黎光說,“大學的根本是以傳統文化藝術為核心,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如果照搬西方教學模式,我們的文化就會缺失。我到中國音樂學院任職后,提出了‘承國學、揚國韻、育國器、強國音’的辦學理念,這12個字體現了以國學為底蘊的藝術教育。”
中國樂派得到世界同行點贊
中國樂派的建設,也是他們的好奇之處。“任何一個學派都強烈地烙印著那個學派所發生地的民族印記。”王黎光說,無論哪個樂派,若不是建立在本民族文化的基礎上,就不能成為樂派,也就沒有自己的特色。如:威尼斯歌劇樂派、維也納古典樂派、萊比錫樂派、俄羅斯民族樂派等等都是如此。中國音樂學院正是懷有大國崛起需要中國音樂重塑自信、中華文化需要中國音樂有所作為、藝術教育需要中國音樂有所擔當之國家情懷,提出中國樂派的建設。
什么是中國樂派?就是以中國音樂元素為依托,以中國風格為基調,以中國音樂家為載體,以中國音樂作品為體現。王黎光認為,這四句話充分概括了中國樂派的內涵。
五千年的文明積累了很多優秀音樂作品,中國樂派的根本是以中國作品為體現,有著相當的基礎和厚重的文化底蘊。中國的交響樂、歌劇、室內樂、電影音樂、舞劇音樂、歌曲等豐富多彩,琳瑯滿目。僅舉例電影《風云兒女》主題歌《義勇軍進行曲》就是先進文化的表現和表達。一首歌能夠喚起一個民族的精神向往和信仰的確立,它的力量高于任何非文化方式的任何動力。
“系列因素促成了這些院校匯集到中國音樂學院來。”王黎光認為,表面上看,交流季是音樂教育手段和方法的探求,實際上更多的是文化的吸引、碰撞和傳播。中國樂派得到了世界同行的廣泛認可,大家贊不絕口。
全球音樂教育聯盟的成立是本次交流季最重要的一個環節。這個聯盟的成立將會極大地推進全球音樂教育的發展,包括文憑互認、資源共享、學者互訪,舉辦全球音樂院校在校學生的國際大賽等。應該說,沒有全球音樂教育聯盟這樣一個組織機構和平臺,這些大事是根本做不到的。
“音樂不是很多人偏見的吹拉彈唱,作為文化使者,音樂促使文明交融,讓我們凈化心靈、脫離低級趣味。”王黎光說,“我們舉辦音樂院校校長交流季和全球音樂教育聯盟,就是體現‘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的宗旨。”
文化自信助力中國音樂學院邁入世界一流
在全球化時代的今天,如何發展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音樂教育至關重要。
“民族性是文化的烙印,越是社會多元化越需要民族性。只有舉著傳統文化的旗幟走進世界文化之林,才會吸引別人的目光。如果沒有文化底蘊、文化特色、文化自信,別人是不會接受你的。”王黎光深有感觸地說,“在文化自信上,我們不能褻瀆歷史,不能褻瀆祖先,不能褻瀆經典作品。”
中國音樂學院正是把握了這樣一種文化自信,正確選擇道路、明確發展方向,得到了全球音樂院校校長們的欣賞和認可。
這次交流季對我國音樂文化教育產生了巨大的推動力。過去我們對外展示得不夠,對我們的了解也不多,我國的音樂學院排名都在后面。通過交流季上向專家展示的公開課、老中青藝術家的演出、長城音樂會等方式,一大批傳統優秀文化經典節目的集中展示,以及王黎光榮膺首屆音樂教育聯盟主席,讓中國音樂學院開始步入世界一流學校行列。
談到這次盛會,中國音樂學院上至八十多歲老教授,下到在校學生,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濃濃的自豪感。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藝術教育不僅僅要把接受教育的人們培養成藝術家,更要培養成文化底蘊深厚、行為舉止陽光、藝術功底精湛的合格公民。平凡而卓越,是我們對教育的詮釋。”王黎光說。
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擊水三千里。“我人生三件事就是做人、作曲、做學問。有人說,你可不像搞藝術的,我認為這句話是最美好的贊美,藝術家該有個性,但要個性在作品中而不是個性在生活中,我覺得像和不像不在外表而在內心。”王黎光笑著說。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