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恩教授為中國樂派名家講壇第十七期作“新時期對革命題材交響作品的詮釋”講座
2017年5月31日,由中國音樂學院主辦,中國樂派高精尖創新中心、中國音樂學院研究生院及教務處共同承辦的“中國樂派名家講壇(第十七期)”在中國音樂學院國音堂歌劇廳舉行。著名指揮家、中國音樂學院指揮系主任邵恩教授為國音師生帶來了一場題為“新時期對革命題材交響作品的詮釋”的講座,分享了其對中國革命歷史時期所誕生出的交響作品的理解以及對于這些作品的當下解讀以及傳承發展等問題提出了獨到的看法。
講座由指揮系副主任金野主持。金野老師介紹道,中國樂派高精尖創新中心成立后,邵恩老師作為中心特聘教授來到中國音樂學院工作,使指揮系教學等各方面均取得了大幅度的提升。此次講座圍繞特定歷史時期誕生的中國交響樂作品這一主題,應該是一場別開生面、生動、有意義的講座。
邵恩教授說,這場講座是一場脫口秀,但是他會以分明的態度來進行一場學術性的探討。邵恩教授在解釋了為本次講座手寫寄語——“傳統的價值在于有人繼承”的含義之后,談到自己對信仰與革命題材作品的認識。信仰不同并不能影響我們對革命作品的熱愛,信仰可以不同,但我們對革命題材作品的熱愛是相同的,因為中國革命時期是中國歷史中輝煌燦爛的一部分,如果否定了革命題材的作品就等于否定了這一階段的歷史,一個否定自己歷史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所以作為一個藝術家要在熱愛國家、尊重歷史的基礎上研究這一特定歷史時期的作品,在不歪曲這些作品內涵的基礎上進行新的詮釋,以符合當今時代的審美,從而使這些作品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邵恩教授在談到革命題材作品的傳播方面說到,我們要熱愛觀眾,而不是用作品對他們進行說教,所以他對新時期對革命題材交響作品的詮釋的第一點建議便是“避免政治口號,音樂要打動人心。”在演繹紅色作品時,我們需要“淡化斗爭性,強調愛和人性”。邵恩教授分別舉了《黃河大合唱》第三樂章、《紅旗頌》、《白毛女》三個例子來論證愛和人性對音樂作品的重要意義。在對革命題材交響作品進行詮釋時“強調時代感并不等于歪曲作品的原意”。一些革命題材的作品不深入人心的原因并不是作品本身不好,而是我們對這些作品存在偏見,現在雖然沒有處于革命戰爭時期的歷史環境之中,但是當我們去除偏見,從人性的角度客觀地看待這些作品時,就能從中發現可愛之處。
在講座的互動環節,邵恩教授詳細地回答了在場師生提出的問題,同時也分享了他對藝術作品的雅俗、藝術作品的理性與感性以及建設一流音樂教育體系方面的看法。邵恩教授以人性的大愛詮釋了他對中國新時期革命題材交響樂作品的熱愛之情,深深感染了在場聽眾。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