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音樂學院2017“川音杯”大學生小型器樂作品作曲比賽決賽舉辦
2017年5月27日下午,四川音樂學院“2017川音杯大學生小型器樂作品作曲比賽”決賽暨頒獎音樂會在聶耳音樂廳成功舉辦。本屆比賽由專家組成的評委會經過初評和復評,有11部作品入圍決賽。決賽暨頒獎音樂會由四川音樂學院院長林戈爾教授,四川音樂學院作曲系系主任楊曉忠教授,四川音樂學院作曲系副系主任郭元教授,四川音樂學院作曲系昌英忠教授,四川音樂學院作曲系黃旭副教授五位評委組成的終評評委組對入圍決賽的作品進行現場打分。經過評定,最終獲獎名單如下:
一等獎 《撫古圖》——古箏獨奏 晏毓璘
二等獎 《幻火》——為小提琴、大提琴和鋼琴而作 王尉
《疏影》——小提琴與鋼琴 劉睿昕
三等獎 《掙》——弦樂四重奏 龍美君
《打趣》——打擊樂五重奏 彭雪薇
《夸父》——小提琴二重奏 秦嘉若
本屆比賽中,作品的形式多樣、題材豐富、個性鮮明且演出效果好。從形式上看,作品的編制涉及民族樂器和西洋樂器的獨奏、重奏; 從題材上看, 作品的選材也反映出當代作曲家的文化認知和心理狀態。秦嘉若的小提琴二重奏《夸父》的靈感來自于古代神話《山海經》,通過對應“與日逐走”,“道渴而死”再到“化為鄧林”三個場景將作品的結構分為了三個部分;晏毓璘《撫古圖》的靈感來源于明末清初的一組同名工筆畫,畫家陳洪綬將虛景與實景融于畫卷,筆法古拙而挺秀,帶給作曲者無限遐想。因此,她選取了其中的五幅畫作為作品的描寫對象;劉睿昕的作品《疏影》 則是源自宋代詩人林逋的七言律詩《山園小梅•其一》,詩歌用極為淡雅嫻靜的語言表現梅花獨具一格的風韻;《掙》的作曲者龍美君說:“創作之初時,曾經寫了一個半成品,卻被專業老師打回原型重寫。眼看著交作品的時間近在咫尺,焦灼、不安,各種情緒拂面而來,最終完成了這首《掙》。此「掙」為一聲,意掙扎,破繭而出。”
從演出效果上看,當晚的參賽作品反映出作曲家們通過創作-排練-修改 -演出這樣一個過程實現對作品的不斷完善。作為全場唯一背譜演奏的作品,一等獎作品《撫古圖》的作曲者晏毓璘說到:“在創作初期,我去找到民樂系的同學向他們請教各種古箏技法,也聽了大量的古箏名曲。排練期間,我在與演奏者的磨合討論中不斷修改作品,也在老師的輔佐下打磨演奏的每一個細節,力求在比賽中能呈現一部較為完美的作品。”
二等獎作品、王尉的鋼琴三重奏《幻火》的創作靈感來自安徒生的童話《賣火柴的小女孩》,編制上用鋼琴描述幻境,大提琴制造環境,小提琴表達心情。“剛開始,我想寫成回旋曲,以表現故事中小女孩幾次劃燃火柴出現的不同幻境,但排練過一次以后覺得有些拖沓,幾位演奏家都認為短小的結構可能效果會更好,于是就有了現在的《幻火》”。
二等獎作品《疏影》的作曲者劉睿昕在賽后的感悟中寫道:“許多剛開始學習作曲的學生常不注意表情記號的書寫(包括我自己),而在排練中如速度、力度等的表情在演奏者的眼中具有極高的位置,因為每個人的樂感不盡相同,所以在一些音樂處理上可謂大相徑庭。盡可能詳盡準確的書寫表情記號有助于演奏者理解作曲者內心的想法,并能省去許多不必要的麻煩,使排練更加高效。”
三等獎作品、彭雪薇的打擊樂五重奏《打趣》獲得了滿意的演出效果,“但在排練時也出現了很多問題”,她說到,“第一個問題,定音鼓譜面上,我是用的橡膠鼓槌摩擦鼓皮來形成摩擦音色,但是排練時發現橡膠錘太硬,不能達到這個效果,于是用手指代替了橡膠錘來進行摩擦,意外地發現效果還不錯;第二個問題是,這首作品的節奏對位比較多,例如三、四、五、六、七連音縱向排列,配合不好就必然會亂。由于時間有限,我們無法做到小節奏的完全精確,力求把每小節的第一拍和最后一拍打整齊就行;還有一個問題是關于音響的層次。作品中有一些由無聲到強,或者由強到無聲的音量變化,在多次排練中,大家慢慢做出了弧度,感謝四川打擊樂團!”
從以上同學的賽后感言中可以看到,通過創作-排練-修改 -演出這一過程,作曲家們分別從節奏、力度、結構以及演奏法等角度對作品進行了反思與完善。作為作曲專業學生藝術實踐課堂的一部分,此次的小型器樂作品作曲比賽為青年作曲家搭建起一個互相交流和學習的平臺,通過不斷地磨合與修改,大家明白了劃上樂譜的終止線并不代表音樂創作的結束,成熟的作品是需要作曲家和演奏家共同完成的。正如彭雪薇同學總結的那樣——實踐出真知,相信此次比賽帶給作曲家們的知識與經驗能為他們將來的作曲生涯帶來很好的啟迪。
作曲系 周姝
2017.6.1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