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指揮家劉江濱訪談:以民族音樂架起溝通橋梁
對來自寶島臺灣的指揮家劉江濱,天津觀眾并不陌生。在過去的兩年中,劉江濱曾兩度來到天津,與天津歌舞劇院民族樂團合作為天津觀眾送來了精彩的民族音樂會,他瀟灑俊逸的指揮風采也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本月22日,天津歌舞劇院民族樂團名家名曲系列音樂會第三場“津津有味”民族音樂會將在天津音樂廳舉辦,屆時劉江濱將第三度與樂團合作演出。日前,記者走進民族樂團排練廳采訪了劉江濱。
本場音樂會,劉江濱為樂團準備了一套新老結合的曲目,屆時觀眾們將聆聽到熟悉的民族管弦樂《金蛇狂舞》《絲綢之路》,二胡協奏曲《長城隨想》,也將欣賞到新近創作的民族管弦樂《如是》和經過修改的打擊樂與樂隊《津津有味》。劉江濱對記者說,他此前與樂團合作時還比較保守,選擇了難度適中的曲目,但是此番與樂團再度接觸時發現大家整體進步很大,于是他決心下一頓“猛料”,上了幾首高難度作品。他說,他與一支樂團合作時非常喜歡選擇樂團熟悉的曲目,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讓樂手和觀眾看到指揮家的不同之處,其實這比排一套新曲目要難得多,“指揮很容易被樂手帶著節奏,我排練時會經常停下來,告訴大家我需要的是什么樣的聲音,指揮樂隊就如同廚師做一道好菜,如果觀眾覺得演奏得不好,那一定是指揮的責任。”
作為指揮家,劉江濱另一個廣為人知的身份便是臺灣新竹青年國樂團的總監。這支臺灣的學生樂團自2011年成立以來進步神速,被認為具備不遜于職業樂團的實力。劉江濱告訴記者,他在臺灣從事民族音樂教育工作已有許多年,樂團中一半以上的成員都是從小學就跟隨他學習的。對于樂團建設,他有兩條非常明確的原則,首先就是對音樂的感受比技術更重要,他會非常在意與樂手們進行感性交流。他說:“音樂并不是機械性的工作,是需要內心有想法并用心去感受的,如果沒有感情,再好的技術演奏出來也只是音符。”其次就是保持好樂團的基本特色,他舉例說,這如同經營一家百年鹵味店,要想保持鹵味的特色,一定要留住老湯的味道,因此如果要加水就要嚴格按照一定的比例,樂團也正是這樣,無論是更替樂手還是更新作品,都要盡可能地把一定比例的老樂手或舊作品留住,只有這樣才能讓樂團的特色延續下去。
作為一位臺灣指揮家,近年來,劉江濱頻繁往來于海峽兩岸,還積極推動兩岸青少年在民族音樂方面的交流。劉江濱對記者說,由于身體緣故,他今后可能不會再頻繁地上臺演出,但他會堅持把民族音樂的教育做下去,特別是要以民族音樂這一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為紐帶,讓兩岸的青少年加強溝通,增進理解,共同奏響和諧美好的樂章。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