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教學中如何對幼兒進行音樂活動的多元化教育
音樂教學是藝術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從古至今,人們為了生活的需要,創造出了形式各異的音樂,這些音樂無不體現著人類智慧的偉大。無論是剛出生的嬰兒還是瀕死者他們都能夠從音樂中獲得認知。音樂對于開發大腦、神經系統的改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幼兒時期人們的音樂能力發展的速度是十分驚人的,因此,應當著重注意對幼兒的音樂教育。
根據調查數據顯示,幼兒最喜歡的一門學科就是音樂。幼兒在音樂教育中,通過他們喜歡的游戲方式接受著音樂,提升著自己的思維想象能力。從多元化智能的角度來看,對幼兒實現音樂教育有助于開發幼兒其他方面的智能化。
一、對幼兒的心理狀況分析
經過大量的調查與分析發現,大多數學習音樂(如:樂器、舞蹈等)的幼兒是在眾多的壓力之下,同時又是在缺少愉快心理的學習過程中度過的。由于孩子在幼兒年齡階段中,心理承受能力較低,這種負重心理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地重復,到一定的程度就會出現崩潰、疲乏,以致終止學習。
學習音樂對培養孩子的理解力、想象力、注意力、創造力、意志力等大有裨益,同時對培養孩子的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以及社會責任感也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因此在孩子們學習音樂的過程中一定要了解他們的心理,要因材施教,因勢利導。
二、正確理解幼兒音樂教育,發揮其功能
音樂的功能是歷來被大眾認識并運用的,但人們在進行音樂教育時,往往不能綜合利用她的功能而有些顧此失彼,我們的教育工作者必須對它的功能加以全面理解。
因為音樂具有潛移默化、美化心靈的作用,所以人們對音樂的教育功能運用得比較廣泛。在幼兒園教育中,對幼兒進行音樂教育只是對幼兒進行教育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其根本目的在于通過音樂教育,讓幼兒獲得身體、智力、情感、個性、社會性的全面和諧發展。
三、音樂教育的實踐
(一)進行“感受式”音樂教育教學實驗
幼兒天生就是喜歡音樂的,如果我們為他們創設一個寬松、自由的音樂環境,讓孩子自由的傾聽,自由的用音樂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那么音樂就可以放松心情,陶冶幼兒的藝術情操。以此為契機,我們在幼兒園開展了以“傾聽音樂、自由展示”為主導思想的“感受式音樂教育教學法”。倡導“幼兒感受,教師引導”。
教學實驗的內容包括韻律活動、音樂欣賞、節奏樂、形體、戲劇表演以及樂理知識等。
。ǘ┩ㄟ^表現各種節奏,體驗創作樂趣
德國音樂教育家卡爾·奧爾夫認為音樂的節奏是旋律的骨骼,節奏要素比旋律更重要、更基本。所以,節奏在一定程度上能表現形象、表達情感。
人類身體的每一個部位都是一件特殊的樂器,幼兒對拍擊身體不同部位所發出的各種聲響,表現出強烈的興趣,我們抓住幼兒這一興趣點,配合歡快、有強烈節奏感的音樂,引導幼兒進行節奏創作活動。例如:在進行節奏樂《郵遞馬車》這一課程時,幼兒將自己的身體作為一種“樂器”,通過拍手、拍腿、拍臉、拍肩等簡單的動作,自由、歡快的表現出他們所聽到的音樂,每個人都對自己所聽到的音樂有著不同的理解,于是就用自己喜歡的動作表現出來。
(三)運用肢體表達各種情緒,激發舞蹈興趣
韻律活動是幼兒喜愛的一種藝術活動,優美的音樂旋律能使幼兒的大腦活躍、興奮,滿足幼兒好動、求新、求奇、求刺激的需要。
教師為幼兒提供旋律輕快、節奏明晰可以自由表演的音樂素材,再用他們喜歡的形式進行教學活動。孩子們愛聽故事,還喜歡表演,我們將音樂與文學作品相結合,用音樂渲染故事氣氛,用故事形象進行動作創編,使表演更為生動、形象、有趣。
。ㄋ模┯螒蚧臉防砑耙暢虒W,豐富幼兒音樂知識。
陳鶴琴先生指出:“小孩子是生來好動的,以游戲為生命的。”做游戲是孩子們喜聞樂見的重要活動形式。我們設計“五線譜”大樓,“高音譜號”媽媽,“低音譜號”爸爸,“音符”娃娃等角色,把這些角色編入有趣的故事《音符娃娃的家》中,讓幼兒在故事中學習。
音樂是美好的,音樂是圣潔的,音樂是聚集靈感、催發情感、激活想象的藝術,它能讓幼兒獲取知識、擴大視野,豐富生活。“感受式”幼兒音樂教育讓幼兒在探索中發現、在操作中嘗試,在感受中體驗,在即興中創作,在音樂中找到快樂,讓幼兒真正成為音樂活動的主人。
山東省平邑縣銅石鎮中心校 喬紅 杜海濤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