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游戲教學在音樂課堂中的合理設置
人們喜悅或悲傷的情感促使了音樂的產生,也賦予了音樂感性的內涵。情感、節奏感與律動性決定了音樂學科的教學方式是活潑多樣的。尤其對于“入門”初期的低年級,趣味游戲是音樂課堂不可缺少的方式與環節,巧妙讓學生在“學中玩,玩中學”是每位音樂教師都要面對的課題。
切莫“喧賓奪主”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是低年級的孩子,對于游戲的方式總是更為感興趣,因此在音樂課教學中,以律動、游戲的方式組織課堂比較多,也有教師把這樣的方式稱為“唱游課”。在音樂課中常見的游戲方式有節奏游戲、律動游戲、接唱游戲,游戲有時貫穿課堂,有時單獨用在一個環節,大多數學節拍時會用到游戲,通常是老師拍一段節奏讓學生來模仿。天津市濱海新區塘沽兼職教研員、上海道小學音樂教師王薇薇表示,音準和節奏是學生在小學階段要掌握的兩大內容,音樂課的游戲也基本是分為這兩大類。音樂課所設的游戲都不是單一為了玩而玩,都是和當時所學課堂內容掛鉤。比如說學習教材中的土家族兒歌《乃喲乃》,這首兒歌全曲是由“DO MI SOL”三個音組成,這節課重點就是掌握“DO MI SOL”的音高,老師在教學中就會安排一些鍛煉音準的小游戲,讓孩子們在游戲中掌握這三個音的音高。
王薇薇表示,不管安排什么游戲,主要是通過游戲讓學生獲得什么,游戲的實質是什么,這是最重要的。她強調,游戲是音樂學科的必備環節,方式和目的都是通過游戲讓學生學會一些音樂知識,掌握一定的音樂技能。使用游戲最容易出現的問題是容易“喧賓奪主”,為了游戲而游戲,或者是課堂中以游戲為主而忘了游戲要達到的目的,要選擇適合學生的、確實能提高學生音樂素養的游戲。
避免過易或過難
音樂課中的游戲是為課堂教學服務,與課堂教學一樣都有互動性,因此教師使用游戲時要隨時注意觀察效果和學生的接受程度。王薇薇說,有的游戲,老師覺得很好,但不一定適合學生,所以根據學生反應做出調整是很有必要的。游戲過難或過于簡單都不好,難度太大,超過孩子們的接受程度,勢必會導致部分孩子沒有在游戲中受益,沒有得到頭腦鍛煉;過于簡單的游戲,孩子們不用動腦子就脫口而出,也沒有意義。天津濱海新區塘沽善門口小學音樂教師滕珺在教學過程中也發現,有些游戲學生很喜歡,收效也很好,有些游戲就是把學習過程換了一個稱呼,沒能真正讓學生玩起來。學生對于游戲環節都會很有興趣,但是如果每節課每種學習內容都做一成不變的游戲,他們又很容易會玩膩,所以游戲的方式每隔一段時間要翻新一下,這樣學生才會保持新鮮感和興趣,這個時間的掌握一般是以一個學期為一個周期。由于每種游戲設定的目標不一樣,收到的效果也不一樣,出現的問題也不一樣。在很多時候,大部分游戲的通病或是很難解決的問題,就是每一種游戲通常只能調動一部分學生的積極性,總會有學生對于游戲的方式或內容很“淡定”,參與的積極性不高,這可能就是所謂的“眾口難調”,教師對于沒有積極性的學生要給予特殊關注,詢問他們不感興趣的原因,以便有所調整或進行相關內容的補課。
在做兼職教研員過程中,王薇薇發現音樂常態課教師使用游戲時會有這樣一個有意思的現象:老教師使用游戲容易偏簡單,新老師容易偏難。這是由于老教師更習慣于原有教學套路,某些時候容易低估孩子,新教師則容易高估孩子。滕珺認為這是由老教師更重視基礎、喜歡穩打穩扎,新教師更喜歡創新改變的特點所決定的。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