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東方風云榜·“真音樂”論壇聚焦音樂產業發展
要么炒經典“冷飯”,要么吃粉絲“軟飯”———經過版權戰之后的合并重整,華語流行樂壇這兩年來的表現很難說令人滿意,手握大量版權資源的在線平臺方從中獲得的紅利也并不理想。一波波的“選秀熱”“翻唱熱”“民謠熱”無非是綜藝選秀對音樂的“借力”;歌手熱度排行榜上前三位TFBOYS、鹿晗和吳亦凡,更是“粉絲經濟”難言音樂上的成功。昨天,2017東方風云榜·“真音樂”論壇在上海廣播大廈舉行。多家在線音樂平臺、唱片公司的掌門人,知名音樂人云集,面對當下音樂產業境況,他們達成共識:不論未來產業發展如何,如今對于優質原創音樂的渴求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強烈。
數字音樂產業在增長,可離唱片業的“黃金時代”還很遠
經歷了版權大戰之后,中國在線音樂平臺迎來發展拐點。《2016中國音樂產業發展報告》顯示,2015年中國音樂產業總產值首次突破3000億大關,成為文化娛樂行業的增長亮點。
不過,版權哄搶帶來的溢價,在線音樂平臺卻無法直接從數字專輯銷售上“找補”回來。如果只是簡單地將實體唱片這一項產品,等同于如今看不見摸不著的數字音樂,就想從用戶的口袋里拿到錢,并不現實。網易云音樂一家平臺上,去年數字專輯銷售額過百萬的僅有4位音樂人,排名最高的是《周杰倫的床邊故事》,銷售額為774萬元。
越來越多的在線音樂平臺意識到,成熟的產業生態可以“始于版權”,卻不能“終于版權”。
對于各大平臺方來說,版權大戰告一段落,“護城河”已經壘起來,不再有“盜版”的灰色地帶,如何在現有數字版權資源的基礎上更好地產品化,才能滿足互聯網時代用戶對于音樂的消費需求。阿里音樂董事長宋柯直言:“音樂行業到今天,尤其數字音樂行業到今天都沒找到能拿得出手的音樂產品。”而放眼整個產業,業內人士認為,音樂產業還存在諸如音樂教育這樣的“洼地”有待開發。
對于整個音樂產業,真正的根基還是一首好歌
版權紅利無法持續,致使音樂產業這艘巨輪遲遲沒能揚帆起航。其原因不僅在于這艘巨輪的起始“噸位”足,也在于經歷互聯網的“摧毀期”后,創作生態還沒來得及恢復就再度迎來綜藝選秀和粉絲文化的過度開掘。
原創文化管理集團藝術總監臧彥彬說:“我們目前遇到的兩個問題,一個是無休止地翻炒經典,音樂選秀節目層出不求,看似繁榮的背后,是內容的匱乏;第二是‘吃軟飯’,現在偶像團體過于討好粉絲,以‘粉絲經濟’為重,重顏值,輕內容。”在他看來,音樂產業的核心還是內容。
在這一點上,上海彩虹室內合唱團的走紅或能說明問題。從調侃室友的《張士超你到底把我家鑰匙放在哪里了》,到抱怨加班生活的《感覺身體被掏空》;從表達年輕人過節焦慮的《春節自救指南》,再到最近的溫情“小清新”《我喜歡》,合唱團“出道”以來,推出的歌曲首首命中大眾“紅心”。他們的走紅也讓其他音樂人看到了“商機”,據合唱團指揮、音樂總監金承志的不完全統計,去年一年出現了27支模仿我們的合唱團。
“只是抄形式感是沒有用的。”金承志認為他們的走紅不單單是將古典音樂合唱和風趣幽默的歌詞簡單混搭,彩虹的核心是內容生產力———對當下生活的解讀。作品背后從指揮、作曲等創作人員,再到合唱訓練體系,都是無法被復制的。談到逗趣的歌詞,他說:“大家認為詞很重要,但詞曲結合是第一位的。沒有好的音樂依托,就和閱讀段子沒有區別,加上音樂反而減分了。”
“當一個好的時代來臨,我們要用什么樣的內容去面對?”十三月文化總經理盧中強的這個問題,值得所有創作者思考。
相關鏈接
在線音樂掌門人都在想什么
阿里音樂董事長宋柯:在線音樂平臺不要貪大做全產業鏈,不妨嘗試做“夾層”
數字音樂正版化后,平臺方每年都要支付大筆版權費,可版權買來卻始終沒有解決變現的問題。不管是包月付費的模式,還是數字專輯銷售的方式,都并不理想。所以,即便宣布數字專輯銷量過百萬、過千萬的音樂人不在少數,但是離音樂產業真正的繁榮還很遠。我估算了一下,去年一年騰訊、網易、阿里等幾家在線音樂平臺巨頭,加起來的數字專輯銷售收入可能在兩億元人民幣左右。這個數字離“黃金時代”的唱片公司收入相去甚遠,要知道過去隨便一家大唱片公司,每年的收入都是億元級別的。
賣數字音樂不掙錢,大家都在尋找新的變現方式,比如在演出市場補回。我的建議是平臺方最好別去“摻和太多”。我覺得目前所要做的,不是簡單地沖到產業上游或下游,打造所謂的全產業鏈。我們不妨借鑒傳統媒體的做法,成為產業的“夾層”。比如阿里目前在嘗試音樂營銷的領域,比如促成音樂人資源與在線票務平臺、視頻網站的合作推廣。這就是一些夾層性質的服務。
百度音樂總經理王磊:坐擁現成的版權費,或將“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過去大家一直認為,是互聯網的出現摧毀了唱片業,但在正版化的今天,互聯網從破壞者身份轉換為拯救者的角色,這兩年整個版權市場已經趨向于正規化,越來越多的傳統唱片與在線音樂尋求合作。在經歷一個拐點之后,大家更應該重視的是共創全新音樂生態圈。
我不認為作為內容生產者之一的唱片公司日子比以前更不好過了。相反,對于擁有既有音樂資源的傳統唱片巨頭來說,版權收入高達億元計數。即使不去生產新的內容,也是有穩定的收入。但值得思考的是,唱片公司如今生產的內容是否與高額的版權費用相匹配。不管是對公司還是平臺還是整個音樂產業來說,真正的根基還是一首好歌。有了好的內容才有可能產生持續的價值。
網易云音樂副總裁丁博:獨立音樂人是音樂產業不容忽視的力量
獨立音樂人如今成為中國音樂產業最亮麗的風景線。保守估計,如今國內全平臺的獨立音樂人超過5萬人,還有人說這個群體其實更大,已經達到8萬到10萬人的規模,他們的創作力和影響力不容小覷。
獨立音樂人可以有多熱?以最近在音樂真人秀再度走紅的趙雷為例,他的單曲《成都》在去年10月發行后,其個人熱度指數第一輪爆發式上漲,今年2月他登上真人秀演唱這首歌,又有了第二輪指數增長。現在很多商業合作如果選擇獨立音樂人,會以他的歌曲評論數為指標,以此衡量一個歌手的商業價值,而《成都》這首歌的評論數目前已超過22萬條,足見其互動性極強。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