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甌劇音樂大典》首發式在溫州市甌劇藝術研究院舉行
3月20日,《中國甌劇音樂大典》首發式暨李子敏從藝70周年學術研討會在溫州市甌劇藝術研究院舉行,來自北京、上海、杭州等地的專家學者與溫州的文化藝術界人士一同參加。
《中國甌劇音樂大典》一套三卷共264萬字,由溫州市文廣新局組織編撰,溫州市文化館、市甌劇藝術研究院、市非遺保護中心實施執行,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發行。擔任該書主編的李子敏是甌劇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甌劇第一任專職作曲。全書收錄了甌劇古往今來的2500多支曲牌板式,其中有1000多支曲牌板式是上世紀60年代初從甌劇前輩藝人口中搶救過來的,這對研究中國戲曲聲腔的發展演變具有極高的文獻價值。同時,作為一部大型的甌劇音樂史料典籍,其出版發行不僅填補了溫州戲劇史的空白,還開創了中國地方戲劇音樂整理編撰的先河,為古老的中國戲劇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
溫州是南戲的故鄉,作為中國戲曲史上第一種成熟的戲曲形式,南戲的劇本形式、音樂體制、腳色體制以及具有寫意特征的舞臺表演程式都為我國后世的戲曲形式打下了堅實基礎。而甌劇是流傳于溫州的一個具有400年歷史的多聲腔的古老地方劇種,可以說是南戲的直接流傳形式,南戲“四大聲腔”中僅存的“高腔”與“昆腔”,至今仍保留在甌劇之中,正如我國著名戲劇理論家曲六乙先生所說:“它必然承繼了南戲的延續!
《中國甌劇音樂大典》縷析了南戲900年以來戲曲聲腔發展演變軌跡,梳理了以甌劇為代表的多聲腔劇種的文脈沿革,解答了南戲與甌劇因果延續難題,不僅對研究甌劇的沿革發展具有歷史價值,也為研究自南戲以來中國戲曲的傳承、演變與發展提供了彌足珍貴的資料。同時,該書收錄了甌劇中的高腔、昆腔、亂彈腔、徽調(皮簧腔)、灘簧、時調6種腔調以及文武場樂曲、八仙等,同時選錄了新中國成立后至2014年,甌劇創作、移植、改編的傳統大戲、小戲與現代大戲、小戲的優秀唱腔、唱段,是溫州歷史上規模最大、范圍最廣、史料最全、收錄曲目最多的一次對甌劇音樂曲譜的整理編撰。
而經過了幾代人的不懈努力,甌劇事業也已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甌劇藝術研究院先后創作了《殺狗記》《雙金印》等近百個傳統和新編劇目,并涌現了以方汝將、蔡曉秋為領軍人物的年輕藝術家群體。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