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揚豐:被譽為“南鄭奇人”,1947年生于陜西漢中南鄭縣。他用一種奇特的石頭做成了石頭小提琴、二胡和鋼琴。1999年世博會上,他的這三件石頭樂器和石頭音響一經展出,引起巨大反響,理查德·克萊得曼在彈完石頭鋼琴后也贊不絕口。此前,對小提琴制作一竅不通的他為了研制石頭小提琴,把自己年輕時的一把小提琴拆開,反復研究。由此開啟了他對小提琴的狂熱收藏和研究。十幾年來,他收藏的世界名琴150余把,從17世紀中期到18世紀中期的斯坦納、阿瑪蒂的琴,到18世紀后期最受人追捧的斯特拉迪瓦里、瓜內利的琴,甚至十四根弦的甘巴琴在他這里也能看到。谷揚豐收藏的名琴眾多,卻從沒賣過一把琴。無論是名家還是名不見經傳的學生,只要寫張借條都可以無償地借一把古董級名琴拿去參加國內外的演出甚至出國留學。最近,谷揚豐將三把歐洲古董小提琴送給了三位他音樂路上的有緣人。
名琴贈予引路人
谷揚豐出身于“地主家庭”,富足的經濟條件讓他從小就開始接觸各種樂器。1970年,谷揚豐還是個毛頭小子,他的家鄉來了一批插隊的年輕人。其中有一個叫李興的男孩,隨身帶著一把小提琴,勞作間隙就拉琴給大家聽。一次,李興演奏了一曲《新疆之春》,整首曲子演奏完,李興淚流滿面,而聽琴的谷揚豐也是眼含淚水。于是很快兩人成為了音樂上的知己,經常在一起討論音樂,李興也時常給谷揚豐講些歐洲古典小提琴的相關知識。音樂上的默契和共同的心愿讓兩人一拍即合,組建了一支文化宣傳隊。
一天,李興突然接到可以回西安的通知,因為想念家中的父母和兄弟,便連夜離開了南鄭,此后兩人就失去了聯系。幾年后,谷揚豐也離開了家鄉,去南方打拼。但每次回到家鄉,谷揚豐都會向朋友們打聽有沒有李興的消息。遇到來自西安的朋友,也不免要詢問認不認識一個叫李興的人,但都沒有結果。四十多年過去了,谷揚豐看著自己收藏的小提琴,還是會想到這位帶他走上小提琴收藏的“引路人”。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4年底谷揚豐在朋友的幫助下,終于聯系到了李興。接到谷揚豐的電話,讓李興激動不已,原來在他離開南鄭后就去了日本留學,之后回到西安教學,現在是研究中藥方面的專家,閑暇時依然琴不離手。去年春天,谷揚豐特意前往西安,與老友相聚。這是時隔46年后的重逢,兩人一見面就久久握住對方的手,有聊不完的往事和對于音樂的感悟。年底,李興來到北京谷揚豐的工作室,看到一屋子的歐洲古董小提琴,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為了感謝當年李興對自己的啟蒙,谷揚豐將一把名琴送給了他。
名琴感謝見證者
1990年的8月,一次偶然的機會,谷揚豐發現了一種奇特的黑色石塊,在進行多方位的研究后發現,這是一種極具韌性,甚至可以彎曲的纖維玉石。于是他開始用這種石頭制作音響和家具。從小熱愛音樂的谷揚豐想到,那是不是也可以用這種石頭制作樂器呢?1993年,他成功制成了石頭二胡。1995年起,他開始著手制作石頭小提琴。由于小提琴的塊面小,曲面多,尤其是振動部位的薄板只有1.2到1.3毫米,所以在制作過程中遇到了很多此前沒有過的挫折。
1996年,石頭小提琴終于制作成功。這把琴重1.4公斤,比常規的小提琴重了兩倍,聲音更大,音色更美。因為常規的木頭小提琴是靠拉弦或撥弦與琴身內部的空氣產生振動發出聲音,而石頭琴則是依靠聲波回蕩的發聲原理。
70年代畢業于西安音樂學院的黃公亮被分配到漢中歌劇院樂團工作,是樂團里的小提琴首席。這是谷揚豐最早認識的專業小提琴樂手,所以當他的石頭小提琴制作完成后,首先想到的就是找黃公亮試一試。石頭小提琴的美妙聲音得到了黃公亮的高度評價,聽到專業的樂手用自己制作的小提琴演奏出動人的旋律,這讓谷揚豐對制作石頭琴充滿了信心,開始挑戰制作難度更高的石頭鋼琴。
多年來,兩人經常同臺亮相,友誼也越來越深厚。上個月,黃公亮來京,再次與老友相見。讓他沒有想到的是,谷揚豐送了一把自己收藏的小提琴給他,讓它作為紀念這段五十年友情的載體,也是對石頭小提琴第一位見證者的感謝。
名琴歸還有緣人
1999年,當谷揚豐的石頭琴在昆明世博會展出期間,一位參觀者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是云南臨滄市文化館的干部丁良能,他說自己有一把老琴,老到已經“沒牙”了。谷揚豐聽后很心動,但因為展覽期間不能離開,兩人互留了電話。雖然多年兩人一直保持聯絡,但谷揚豐始終沒有機會一睹這把老琴的風采。直到2008年的一天,他再次想到這把琴,便決定親自去臨滄看看。
幾經輾轉到了臨滄后,當丁良能拿出琴的一瞬間,谷揚豐心涼了半截。這是一把接近支離破碎的琴,而且已經不能發聲了。多年間丁良能找了很多人都沒辦法將它修復。看到谷揚豐這么有誠意地來云南看琴,丁良能便毫不吝嗇地說“快十年了,您還記得這把琴,又這么遠特意從北京來一趟,可見你是一個多愛琴的人,我就把它送給你吧。”
谷揚豐將這把琴帶回北京后仔細研究,發現這是一把德國人復制意大利斯特拉底瓦里的純手工小提琴,也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此后,只要谷揚豐有時間,就會拿出這把琴來仔細修復。今年1月,歷經八年的時間,這把老琴又煥發出了新的生命,不但樣貌得以修復,而且可以繼續用來演奏了。
聽到這把小提琴演奏出美妙旋律,這讓谷揚豐想到了當年丁良能的誠意,于是決定把修復好的琴送還給丁良能。當丁良能接到谷揚豐的電話后,喜出望外,沒想到一把近乎報廢的琴還能在他的手中起死回生。因為擔心在運送過程中再有磕碰,兩人便約定日后如果有機會去云南或來北京,親手交接心里更踏實。今年4月,丁良能夫妻倆第一次來到北京,又見到了這把老琴。谷揚豐親手把琴交給了丁良能,兩人都感慨萬千。(音樂周報 紀晨)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
740)this.width=740"> 日木,羌族棰擊膜鳴樂器。又稱羊皮鼓。漢稱羌鈴鼓或羌族手鼓。流行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