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交響樂團在廈門、福州建立創作基地,多位作曲家參加授牌儀式時談到地域文化與交響樂結合問題,認為——
“創作的過程蘊含在生活當中”
“帶領樂團出訪演出,經常困擾我們的就是曲目。我們走了許多國家,不管到哪里,西方觀眾關注兩點,一是這個交響樂團的實力,通過我們演奏的一些保留曲目來體現,更重要的是,他們要聽中國的交響樂作品。 ”
4月26日、 27日,中國交響樂團廈門、福州創作基地掛牌,著名指揮家李心草在掛牌儀式上談到這些年出訪演出的經歷,感慨頗深,“一個一流的亞洲交響樂團,如果只演奏西方作品,西方觀眾會說,這個樂團很棒,模仿我們歐洲文化很像。只有讓他們聽到我們國家自己的作品,才能消除這種偏見。代表中華民族的優秀音樂作品在哪里?在不同地域文化中人們的生活里。 ”
“音樂不能成為作曲家的玩物,應該走向人民。人寫,寫人,為人寫。 ”著名作曲家鮑元愷在談到近30年來中國交響樂創作存在的不足時表示,一些作品用風花雪月來掩人耳目,其實揭示著創作者內心的空虛。一些作曲家關在象牙塔里自我欣賞、自我陶醉,創作越來越脫離人民、遠離社會,和人們的實際需求不相干。
“正所謂畫鬼容易畫人難,要用人的感情、感受、感覺、感悟去創作人的音樂。寫人要深入生活、深入人心。 ”鮑元愷說,“要寫人的悲歡離合、生老病死、婚喪嫁娶、春種秋收,寫人的靈魂、風骨、信仰,這才是寫人。 ”有的作曲家孤芳自賞,表示作品就是寫給自己的,鮑元愷對此非常不認同,“音樂就是為老百姓寫的,一部音樂作品最終的價值,不是取決于作曲家使用了什么技術、個人覺得如何,而是取決于它在人們心中產生共鳴的深度,在世界范圍內產生影響的廣度。 ”
近年來,中國交響樂團創作基地先后在重慶、云南、福建安家,就是為了解決上述一系列問題。中國音協副主席、中國交響樂團團長關峽介紹,要建立中國自己的交響樂話語體系,要和世界交響樂實現平等對話,原創作品極為重要。創作基地在西南地區,面對的是少數民族資源,在東南地區,面對的是海峽兩岸資源,這些地方音樂素材豐厚、民間文化多樣,有利于作曲家根據自身意愿有選擇地采風創作,“要讓作曲家們在深入生活當中,接地氣,攀高峰” 。
一些民間藝人很珍視自己從事的藝術,不會輕易把它告訴外人,這是有些音樂只有在當地才能聽到的原因,也是深入采風的必要所在。李心草表示,各民族、各地域的民間藝術素材特別豐富,有利于作曲家從中提煉出中國韻味,作曲家要和民間藝術家成為好朋友,以自己的專業精神贏得他們的信任,讓他們毫無保留地展示出來,千方百計把優秀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挖掘出來。
地域文化與交響樂的結合,對于作曲家來說是一個有趣的課題,曾以閩南文化、南音為素材創作交響樂的中國音協理事、福建省音協副主席吳少雄對此頗有心得,他介紹說,南音的交響樂創作有幾種方式,有的是用南音的曲調,以交響樂的配器豐富,有的是把南音的元素、核心音樂語言、樂器用在交響樂中,但是它的表述、展開方式是交響樂思維。“不管用哪一種,重點是要融入南音文化。”吳少雄說,“南音是古樂、是雅樂,這些美學特質一定要保留,不然神韻就沒有了” 。
吳少雄曾在一部交響樂作品中述寫“泉州的一天”,從清晨的鐘聲,寫到中午的集市,從黃昏開元寺的暮禪,寫到夜晚潮聲中對戰爭的回憶,泉州的文化蘊蓄其中。“交響樂體現文化訴求完全是通過聽覺,它表達的是最直接的、最本質的精神內涵。創作者要想在交響樂中融入一個地域的文化,不能只在形式上汲取,更要從文化內涵上、美學特征上、藝術品位上思考,這樣的區域文化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音樂;要深入音樂本體研究它的形成、發展、特色,構思立意中有了這些,創作出來的交響樂才有分量,才能在世界音樂舞臺上立得住。 ”
“我到一個地方生活一段時間,會把自己的感觸寫成交響樂作品。這并不完全是素材轉化成作品的過程,而是先深入生活,有了體驗,不由自主地對它產生愛,繼而有創作沖動,這才是真實的。不是坐在家里關起門,擬定一個創作計劃,按程序寫,這樣寫出來不會感人。”鮑元愷在廈門、臺灣各生活過十年,為臺灣創作了交響樂《臺灣音畫》,包括玉山日出、安平懷古、宜蘭童謠、恒春鄉愁、泰雅情歌、鹿港廟會、龍山晚鐘、達邦節日八個樂章,為廈門創作交響樂《廈門》 ,包括梅、鷺、楹、海四個樂章。鮑元愷表示,這些創作資源是兩地生活的贈予,“音樂創作有四個要素,直覺、激情、靈感、想象,這都不是你可以設計的,不是一加一等于二,而是自然而然產生的,創作的過程蘊含在生活當中。 ”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