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琴行和培訓中心在招生時,都會打出“快樂學習”之類的宣傳語:只要把孩子送來,就能輕松掌握樂器的演奏技巧,用不著傳統枯燥艱難的方式。并且,我們還推出了某某教學體系,不光輕松,還高效呢!有人還真相信了,趕緊掏錢報名。但一段時間下來,卻發覺根本不是那回事,孩子有了逆反情緒不說,關鍵和某些傳統方式學習的孩子相比,水平還差一大截。針對這種情況,鋼琴家劉詩昆發表的言論在微信里被大量轉發:“強調快樂學琴不可取,無論練琴是苦悶還是快樂,練出的成果是完全一樣的。”
到底是快樂學琴好,還是強制學琴好?宣傳和微信里各執一詞的熱鬧勁,把家長整懵了,有很多老師也懵了。
學習鋼琴或者學習其他的東西,必然存在著枯燥強制的一面,要想快樂輕松地掌握一門技藝是不可能的。但另一方面,音樂本身是美好的,是甜的不是苦的,教育心理學的發展為音樂的學習提供了很多可以輕松快樂的方式,如何把“甜”落實在耳朵欣賞的結果上,更貫穿于手指彈奏的學習過程中,是有志者一直都在努力的,“苦”變“甜”就是教育生產力提高的重要指標。
作為教學機構或老師,如果一味強調快樂學習,實際上是在掩蓋自身教學能力的不足。當這些老師無法用音樂自身的美以及其它更多知識支持起來的理念與方法展開自己的教學時,枯燥的教學過程就在所難免——孩子枯燥,自己也枯燥。那么,此時出現一個快樂理念,對他們就像一劑強心針,稀里糊涂、不加分析地就趕緊接受。中國人習慣里“吃得苦上苦方為人上人”的學習意識,將樂器學習弄成了魔鬼般猙獰面目,“學琴的孩子沒童年”,就是一個直白和極端的證明。在這種情況下,家長對樂器學習容易產生一種畏懼心理,這時如果有快樂學習方法,何不選擇它?家長老師兩兩相遇,一拍即合,坐上快樂小車,就這么往前跑吧。誰在真樂?還沒弄清教學實際卻大力推行快樂理念的老板們——他們數錢時是真快樂的。
一味強調強制學琴者,實際上也是在掩飾教學能力的不足。當然,這個不足與前一個不足,不是同一層意思。音樂是美好的,這是最簡單的信念與真理。但如果說為了這個美好必須付出特別大代價的話,那么也就不會有多少人愿意練琴了。就像你要享受盤中美味之前,先要訓練兩個鐘頭怎么拿筷子,相信也就不會有人再愿意去吃盤中美味了。不用筷子就不能嘗到美味嗎?也就是說,當孩子不愿練琴時,實際上是我們“拿筷子”的教學過程出問題了。有句話大家都知道,“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只要方法得當,孩子們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學會某些知識和技能,何況對音樂這門藝術來說,天然就具備很多其它學習所沒有的感染力和親和力。如果學生沒學好,反感甚至討厭了音樂,只能說明老師缺乏引導的耐心和方法。去年開始火起來的磨練琴房的慢練辦法,就是從練琴這個基本的環節入手,讓孩子自己掌握方法并形成良好的習慣,最終達到不討厭的態度和不難聽的效果。從磨練琴房的方法看,就是在教學的手段上具備相當的科學性與豐富性,不用棍棒的強制也能讓孩子好好彈琴。
當一味強調快樂學琴時,可能是個坑。當一味強調強制學琴時,也可能是個坑。(音樂周報 王群衛)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
740)this.width=740"> 納格拉,清代史籍中稱哪噶喇、奴古拉,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棰擊膜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