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從1998年到現在,國內劇院達到2000多家,投資在10億元以上的大型多功能劇院已有40多個。受發展理念等多種因素影響,目前全國劇院行業普遍存在劇場閑置、利用不足,業態落后、效能低下,人才短缺、管理不善、缺乏建設統籌和規劃布局等問題,不僅制約了供給側的演出產品生產,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文化資源浪費。
全國政協委員、市政協副主席、國家大劇院院長陳平在提案中建議,要抓住“十三五”這一難得的歷史機遇,深入研究探索適合現代劇院的運營管理模式,大力推動劇院行業發展。只要抓住機遇,全國演出類票房從目前不足百億提升至300億甚至400億是完全有可能的。
我國院團和劇院作為表演藝術產業鏈的上游和中游,雖然數量不少,但是基本處于割裂狀態,劇院是劇院、院團是院團,由此形成了目前院團“有鳥無巢”、有節目沒劇場,劇院“有巢不養鳥”、租場地而不經營節目的尷尬現狀。如果能夠強化劇院在表演藝術產業鏈上的集聚功能,就會促進院團和劇院的雙贏發展,形成良性循環。
陳平認為,從行業長遠發展來看,提升劇院行業總體水平符合“十三五”規劃的理念和要求,一方面劇院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能夠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豐富人民群眾文化生活,增強社會文明程度,真正成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陣地。另一方面,劇院產業具有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特點,符合“十三五”時期“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有利于拉動投資、帶動消費、增加就業,實現經濟的綠色增長。
針對當前我國劇院行業存在的發展“短板”,陳平提出了四點建議,一是注重頂層設計,研究劇院產業規劃,盡快制定劇場建設標準,確定劇場的類別、等級和功能,避免文化設施建設投入的浪費;二是成立研究機構,加強對策與政策設計,探索院團、劇目和劇場資源的深度整合,出臺利于演出市場發展的稅收政策等,實現系統協調發展;三是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探索發展運營管理模式,大幅拉升全國劇院產業規模;四是加快培養劇院管理專業人才,在藝術院校設置應用型、管理型的劇院相關專業,給予原創人才和團隊更多關注與扶持。
“如果各地劇院業態成功升級,高效運營,平均每個劇場演出收入達到2000萬元(相當于國家大劇院單個劇場年均演出收入的26.7%)的預期目標完全可能實現,屆時全國專業劇場全年演出收入也將達到約428.6億元,劇院產業規模效益就將成倍釋放。”陳平說。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