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內,孩子用什么鋼琴教材啟蒙,99%是由教師決定的。一套新教材引進出版后,出版社總是希望更多的讀者引起注意和使用。自從微信這個新鮮媒介在人們的生活圈里炸開了鍋,出版社也紛紛搭建自己的公眾平臺,為鋼琴學習者提供資源,也方便大家了解自己。這樣的供需很自然地成為了良性的循環。
記得上世紀下半葉,上海音樂出版社首次組織專家編寫四冊《鋼琴基礎教程》,并且使用了“集訓推廣”的方式,使得現在仍有很多高校學生使用。這樣的結果,最大的好處是出版社為這批學生在畢業后繼續選用這套教材提供了足夠的“養料”。爾后,從上海音樂出版社引進湯普森鋼琴教程、巴斯蒂安鋼琴教程、阿爾弗雷德快樂鋼琴教程,到人民音樂出版社最近幾年陸陸續續引進出版的菲伯爾《鋼琴之旅》教程等,紛紛效仿這樣的形式,利用了一切渠道,期望讓更多的教師“加盟”使用自己教材的行列。
誠然,一套新理念進入中國國門,出版社必須通過大量的鋪墊和宣傳,讓更多的讀者獲悉,并希望他們讓自己的學生使用,從而使自己的產品(書籍)在市場上占有更多的份額。這樣的方式本身沒有什么不妥,但很多一路走來只接觸和學習過傳統教材的老師,在面對這些新鮮事物嘗試揚棄“湯拜車哈”等之后,很大程度上顯得尤為“水土不服”。我們不禁要思考,出版商在豐富教材的同時,我們的教師本身對于知識的夯實是否真正得到了提高?還是說僅僅是培訓完后頒發相應的證書,就表明學員結課可以教書了?
筆者在一些鋼琴交流群里,經?匆姾芏嗬蠋熥稍冇嘘P教材優劣方面的問題。不得不說,他們有時候的茫然是非?梢岳斫獾。面對這么多可選的教材,他們很大程度上不清楚怎么入手,不知如何搭配怎么教授,各自教材有何優勢,不用“湯普森”只用“菲伯爾”是否可行等。但事實上,我們很清楚,一本初級教材從籠統的角度來說,是編者根據他自己對于孩子心理、生理等方面熟知后重新對知識和理念的排列組合。說“傳統”,內容不外乎是講授手姿、認音、節奏、音符等內容;說“創新”,最大的改善或許是選入的作品語言更加豐富多元了。
說到底,教材本身僅僅是一個媒介,其核心是教師本身?梢院敛豢鋸埖卣f,好的教師,即使手中一本教材都沒有,他一樣可以教授孩子,諳熟進度,選擇他認為適合孩子學習的樂曲,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而沒有扎實學識功底的教師,即使給他用諸如菲伯爾這樣的優秀教材,對他來說,其實不得不說是一種資源浪費,因為他或許只知道教材的本身,而可能沒法理解所有知識點集中起來背后的一個整體感知——核心思想。比如巴斯蒂安教程起步,為何要選擇從黑鍵上手,而早已淘汰的湯普森,卻是從中央C開始啟蒙——如此顯而易見的角度到底反應的是編者什么思維?
更進一步地說,整天排滿了學生,很少和家長溝通,統統只用老三篇,自己連鋼琴都不碰,樂理視唱練耳極少涉獵,學生彈奏的聲音從來不做要求,對學生練琴的時間不作要求,也不講學生該怎么練琴……這樣不能因材施教的、不上進的教師是非常不可取的。甚至還有教師和筆者說,社會上的家長都是用“599-849-299”來交流,所以他也不得不“妥協”。如此濃重的“從眾”心理,筆者更加不能茍同。中小學的英語教材玲瑯滿目,難道別的學校用《新概念英語》,教師自己也必須跟風嗎?事實上,優秀的英語教材太多了,每一個教師都會根據自己學校的情況,選擇他們可操作的教材。
從根本上說,無論你使用任何體系,自己不練不學,指望幾天“集訓”就得到“武林秘籍”從而“一勞永逸”,這未免太小看鋼琴教育。真正的好老師,用車爾尼599也照樣可以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他可以幫助學生把和聲、旋律、織體、節奏一一解剖開。不好的老師,你給他用像菲伯爾這樣的教程,也是毫無意義。自己不斷提高才是王道,自己都把自己打敗了,就不要埋怨家長為何不信任你,更不用抱怨家長們急功近利。(來自音樂周報)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